衛教影音肝病資訊

等到排便習慣改變才警覺 大腸癌恐已第二期

返回上一層

大腸癌真的是吃肉太多引起?還有哪些危險因子?該怎麼預防與早期發現?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通常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貧血、腹痛等症狀時,至少已是第二期。想要早期發現,仍應靠糞便潛血及大腸鏡檢查。

台大醫學系前教授、好心肝門診中心醫師、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兼任主治醫師翁昭旼曾接愛《好健康》雜誌諮詢時發表「少吃肉、多蔬果「腸」保安康!」文章指出,許多人認為大腸癌和西化飲食有關,也就是吃太多肉類。美國曾有一份針對1990年之前的統計資料顯示,白人女性的大腸癌發生率是下降的、白人男性則持平,但其他膚色人種不論男、女,大腸癌發生率都在上升中。研究認為主要是60年代開始,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白人開始對飲食有正確觀念,知道飲食不能光吃肉,要多吃點蔬菜所致。

另一個大腸癌與飲食有關的證據,則是從日本移民的身上發現端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少日本人移民去美國加州,研究發現他們剛移民時大腸癌機率較低、但胃癌較高,但經過40年西化飲食習慣,這兩種癌症的發生率出現黃金交叉,大腸癌變多了、胃癌變少了。這個研究指出,飲食改變與癌症的關係,需要一段時間的培養期才能顯現。

大腸癌與人口老化有關

大腸癌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人口老化,從右圖可知,40歲以後發生率開始緩步增加,45歲、50歲以後,發生率幾乎呈直線上升。

目前可歸因的大腸癌危險因子,除了前述提到的飲食習慣與居住環境、老化,還包括家族史,也就是若家族直系血親有大腸癌,發生機率會比一般人高,另外則是自己的疾病史,比如是否有大腸息肉、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或是曾因大腸癌開刀,剩下來的腸子有較高風險再度發生新的大腸癌。然而,這些危險因子只能解釋5%~6%大腸癌,絕大多數大腸癌原因仍不明

Q、吃素是不是就不會罹患大腸癌?

A、不是。研究顯示,可歸因的大腸癌危險因子,比如肉類攝取多、家族史等,其實只能解釋5%~6%大腸癌發生的原因,絕大多數大腸癌的原因不明,因此吃素者雖然風險可能比吃肉者低一些,仍然有可能罹患大腸癌。

Q、常常便秘或是排便習慣不規律的人,也會比較容易罹患大腸癌嗎?

A、便秘或拉肚子,如果已經形成某種習慣,不等於大腸癌警訊,要注意的是若這種排便習慣,在沒有吃藥等外力介入下,產生不明原因的改變,就必須提高警覺。要注意的是若本身為高危險族群,比如有家族史、息肉等,建議45歲以後至少直接先做1次大腸鏡檢查,且要定期追蹤。

哪些症狀可能要懷疑是大腸癌?

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通常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貧血、腹痛等症狀時,至少已是第二期。想要早期發現,仍應靠糞便潛血及大腸鏡檢查。

出血通常讓人比較有警覺,不論是糞便有沾一些血或有黏液加上一些血,都要進一步檢查。排便習慣改變也要注意,比如原本是兩天排便一次,在沒有用藥的情形下,變得愈來愈順、甚至拉肚子,突然與過去的習慣不同,持續1個月以上,就必須注意。

更多醫療影音請訂閱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