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53期

出刊日:2011-01-15

返回上一層

肝內結石 小心膽道癌

膽、腎有結石不稀奇,原來肝臟也會長結石!而且不及早治療,還會變成膽道癌,要注意哪些症狀,才能及早警覺?

諮詢/梁嘉德(台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

撰稿/許峻彬

在你周遭,或許常常聽到有親友因為膽結石而腹痛難耐,必須開刀切除膽囊治療,而成為「無膽之人」。肝內結石,相對來說是個一般民眾較為陌生的疾病,但其實肝內結石也是膽道系統結石的一種。

肝內結石是指「肝內膽管結石」,也就是位在肝臟裡面的膽管有結石。肝臟分泌可以幫助消化的膽汁,這些膽汁必須循著肝內的膽管流出肝臟,順著總膽管一路流向十二指腸,以便跟腸道內的食物混合。膽汁在流向腸道前,會先儲存於與膽道系統連接的膽囊,在食物進入腸道時,再刺激膽囊收縮促使膽汁排入腸道。如果結石在膽囊產生,就被稱為「膽囊結石」;結石在總膽管發生,稱為「總膽管結石」;以上這兩種結石稱為「肝外結石」,因為是在肝臟外面的膽囊及總膽管發生的結石。而發生在肝臟內的膽管的結石,就是「肝內結石」。

肝內結石的發病年齡大約在50~60歲左右,跟肝外結石的發病年齡約70~80歲相比,提早了約10~20歲左右。統計還發現,發生肝內結石的男女比例,約為1:1.2,男性與女性發生肝內結石的比例相差不遠。

膽管感染或狹窄  引起肝內結石

引發肝內結石的主要原因有「膽管感染」與「膽道狹窄」。膽管感染通常是由細菌或寄生蟲引發,在台灣因為公共衛生環境大幅改善,寄生蟲引發膽道感染,進而造成肝內結石的例子,已經十分稀少,大多數的膽道感染都是細菌造成的。細菌感染膽道後,容易造成膽管發炎,促進結石產生;膽道感染產生肝內結石後,膽道又更容易感染;如此反覆感染,又導致結石更容易產生。所以膽道感染與肝內結石,可說有互為因果的密切關聯。

膽道狹窄通常是因為感染、創傷或膽道檢查刺激所造成,膽道狹窄會造成肝臟分泌的膽汁流通不順暢,因而引發結石。另外也可能是由於先天膽道狹窄或膽道硬化,造成後續肝內結石產生。

肝內結石的種類主要有「色素結石」、「膽固醇結石」及「色素結石混合膽固醇結石」等三種。肝內結石絕大多數為色素結石,色素結石指含鈣膽紅素沈積的結石,這種結石是由肝臟分泌的膽酸,加上人體本身分泌的鈣所形成的。膽固醇結石較為少見,僅佔肝內結石一成左右的比例。色素結石混合膽固醇結石也比較少見,此種混合成分的肝內結石,與同成分的肝外結石相較,其膽固醇占總成分的比例,較同成分的肝外結石高。

與鈣化點大不同

肝內結石與超音波肝臟檢查經常發現的鈣化點不同。肝臟鈣化是在肝臟本體的內部,肝內結石則是沈積在肝臟的膽道,兩者位置不同;且肝臟鈣化只是鈣質的沈積,對身體並無大礙,肝內結石則是感染等因素所造成,肝內結石有可能引發膽道癌,膽道癌不易發現且不易治療,所以民眾千萬不可輕忽肝內結石。

肝臟是人體內一個很龐大的器官,橫跨右上腹到上腹的位置,所以一旦肝內結石合併有感染現象,會有右上腹脹痛、發燒等膽道感染發炎的症狀,上腹痛也很常見;如果合併有膽道狹窄造成膽汁流通不順暢或膽管阻塞,則可能會合併有眼白變黃,尿液變成茶褐色等黃疸症狀。

影像檢查診斷肝內結石

民眾如有肝內結石的疑似症狀,可經由醫師問診後,安排超音波檢查進行篩檢,確認是否確實是罹患肝內結石,超音波檢查可區辨結石是肝內結石或肝外結石,以便讓醫師針對不同位置的結石,安排適當的治療方式。不過,如果病人曾經接受膽囊切除手術、十二指腸乳突切開手術或膽道攝影檢查,有可能因為手術或檢查時空氣進入肝內膽管,導致超音波檢查時,不容易區別超音波掃瞄出的亮點究竟是肝內結石或空氣。針對這類病人,醫師會視需要,安排電腦斷層掃瞄或磁振造影檢查。

電腦斷層掃瞄檢查的優點,是可以觀察肝內結石病人膽管阻塞的範圍,並加以安排相關治療。磁振造影則除了有電腦斷層掃瞄的優點外,還可進一步作膽道攝影,在分析病人結石、膽道狹窄的影像清晰度上,較電腦斷層更高;且在膽管細微處的解像力,也比電腦斷層掃瞄來得高,可明確區分病人究竟是肝內或肝外的膽管異常,造成結石。

此外,肝內結石病人如有必要,醫師會安排內視鏡逆行性膽胰攝影(Endoscopy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icography,英文簡稱ERCP)。這種檢查方式類似胃鏡檢查,從病人口中放入內視鏡,經食道、胃進入十二指腸後,再將導管深入膽管中,接著注入顯影劑,然後用X光照射,檢查肝內結石的位置與範圍。

這種檢查也可同時作肝內結石的治療,例如取出結石或碎石,或把控制膽汁進入腸道的十二指腸乳突切開,讓結石可以排出;甚至也能在膽管狹窄處放置支架撐開膽管,讓膽汁流通順暢。內視鏡檢查因為要病人吞下內視鏡,病人會有不適感,因此檢查前通常會為病人施打鎮靜劑,減輕病患不適。

另外,還有一種檢查是「經皮穿肝膽管攝影」,是利用導管穿刺皮膚到達肝臟,注射顯影劑後,以X光觀察肝內結石的位置。這種檢查也能同時進行切片、取石與碎石,也能在膽管狹窄處放置支架撐開膽管。但此檢查因需要進行穿刺進入肝臟內膽管,較具侵襲性。

感染與腫瘤是主要併發症

肝內結石主要的併發症是感染與腫瘤,也就是一旦感染引發結石形成,結石的堆積也容易引發感染,因此結石與感染可說是相生的。此外,因為肝內結石與感染的循環相生,也會刺激膽道增生惡性細胞,因而引發膽管癌。但由肝內結石造成膽管癌的時間不一定,通常需要較長時間才會發生。肝內膽管癌較常出現的症狀為腹痛,膽道阻塞造成黃疸,皮膚癢,肝功能異常以及體重減輕等。

治療肝內結石的方式,視肝內結石的嚴重程度與位置而有不同。如果有感染、發炎的症狀,醫師會視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或使用溶石藥等口服藥物治療。如果藥物治療無效,針對位在肝內膽管末端的結石,會用震波碎石術治療,讓碎裂的結石排出。

但有些病人合併膽道狹窄,所以有時即使在採取震波碎石術後,結石仍有可能因膽道狹窄無法排出。如果結石集中且在肝臟膽管的單側,醫師會考慮手術切除部分肝臟治療,因肝臟切除部分後仍可維持功能。但風險是,手術切除後,肝臟還是有可能因感染而導致肝內結石復發。

勤洗手建立良好衛生習慣

要預防肝內結石,首先必須減少細菌感染、膽管發炎的發生,也就是要養成勤洗手等個人良好衛生習慣;如果有膽管狹窄的民眾,則應治療膽管狹窄,才能預防肝內結石的發生。

長期罹患肝內結石的病人,應儘可能及早治療處理,因為日本的統計發現,膽管癌病人中,有一成五到一成七合併肝內結石,可見因膽管發炎、感染引發長期肝內結石,確實會刺激膽管惡性細胞增生,增加罹患膽管癌的風險,不可不慎。

Q&A〕

Q:肝內結石是良性的嗎?會變成惡性的嗎?

A:肝內結石本身是良性的,但肝內結石形成後,會引發感染,這種後續感染會刺激上皮細胞,增加引發膽管癌的可能性,因而逐漸累積形成惡性腫瘤,所以民眾不可輕忽肝內結石引發惡性膽管腫瘤的可能。

Q:常吃鈣片、高鈣食物或喝地下水,是否容易產生肝內結石?

A:肝內結石的發生與常吃鈣片、高鈣食物或喝地下水並無直接關係,因為肝內結石的鈣質成分往往來自人體本身分泌的鈣質。過量吃鈣片、高鈣食物或喝地下水,因為過多的鈣必須透過腎臟分解排出,因此反而容易引發腎結石。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