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52期

出刊日:2010-10-15

返回上一層

從尿尿看出健康危機

除了尿量多少、尿液顏色,還有急尿、解不乾淨……,這麼多問題,統統不能當作小事,跟健康可是大有關係。

諮詢/鄭祖耀(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主治醫師)

撰文/陳佳佳

30多歲的台商陳先生,為了打拼事業,經常台灣、廣東兩地跑,最近發現自己的尿液顏色竟然接近茶色,雖然小便時不會疼痛,但卻伴隨著輕微的倦怠,讓他很擔心是不是感染了什麼疾病,以致於身體出了狀況。趁著回台就醫檢查,才發現尿液中的膽紅素升高,加上肝功能指數有些異常,醫師依據血清學檢驗診斷是A型肝炎發作;由於中國大陸是A型肝炎的高感染地區,研判可能是因為在當地飲食不潔引起。

另一位50多歲的王太太,為了健康,最近迷上生機飲食,不過攝取大量蔬果的她,卻發現自己的尿尿偶爾會變成紅色,嚇得她立刻就醫,檢查後並沒有發現異常,在醫師問診之後,才發現王太太為了「補血」,偶爾會以甜菜根打果汁,才找到尿液變紅的原因。

「小解」也有大學問

尿尿是每個人每天必經數次的「小事」,但卻是身體是否正常運作的指標之一,可說尿尿也有大學問。

人體的腎臟中以腎元作為功能單位,包含腎小球以及腎小管兩部分:腎小球把多餘的水分以及代謝的廢物一併濾過,再經過腎小管的再吸收以及分泌作用,之後經泌尿道排出的液體就是尿液了。因此每個人尿液的多寡跟每天攝取的水分總量、以及食物的種類有很大的關聯。

尿液量也有「中庸之道」,過猶不及都反映了身體可能有病變產生。正常人一天約有600至2000 C.C.的尿液產生,若不在這個範圍內,多於2000 C.C.就是多尿,少於500 C.C.則是寡尿。

多尿、寡尿的原因

當飲食量正常,但是每天尿液量遠大於2000 C.C.時,要考慮是否在荷爾蒙調控上出了問題。體內的抗利尿激素在腦下垂體分泌不足、或是腎臟集尿管對抗利尿激素反應不良,也就是所謂的尿崩症患者,一天解尿甚至可多達4000至5000 C.C.,雖然水分補充可以緩解症狀,但仍會造成生活上的困擾,最好還是及早就醫以對症下藥。

多尿也可能是腎小管病變等腎臟疾病引起,讓腎臟對鹽分的調控不當,造成水分流失。另外,國人常見的糖尿病,也會因為尿液中的糖份較高,造成滲透壓性利尿作用,較容易帶走體內的水分,因此糖尿病患者會有多尿的症狀。

至於每日尿液量少於500 C.C.,則可能是腎臟衰竭,以致於排尿有困難。不慎使用了含有腎毒性的藥物,也會因為引發腎小管性病變,以致於無法順利解尿。其他像是心臟病患者,因為流經腎臟的血液量變少,也會造成寡尿。還有肝硬化患者,常見症狀就是肚子大大的,體內水分過多卻排不出來;這是因為肝臟出問題時,製造以維持血液滲透壓的白蛋白不足,水分會跑到腹腔、皮下組織,反而使得尿液量變小。

另外,泌尿道下游的「出口阻塞」也是寡尿的一個可能性,例如尿路結石、膀胱腫瘤、中老年男性常見的攝護腺肥大等,也會使得每次排尿量減少。

尿尿非黃色  健康亮紅燈

不僅要注意尿液量,尿液的顏色也跟健康大有關聯。除了早晨睡醒的第一泡尿,通常顏色會顯得比較深以外,尿液的顏色主要應呈現淡黃色。尿液的顏色則跟攝取的水量多寡有關。不過當尿液的顏色偏離了黃色,這時可能就是健康的警訊。 

茶色尿:一般尿液顏色變濃,出現茶色尿,最擔心的就是肝臟方面的問題,可能與急性肝炎、膽管阻塞、膽道發炎等疾病有關。往往在皮膚黃疸症狀出現之前,小便顏色就已經產生變化,是觀察肝膽健康的一個指標。

紅色尿:另一個常見的就是俗稱「血尿」的紅色尿。紅色尿有很多非疾病的成因,例如女性生理期時,尿液被經血污染;時下流行生機飲食的甜菜根,食用後會讓尿尿顏色變紅;部分藥物也會引起紅色尿,例如在肌肉痠痛、需復健患者常服用的一種肌肉鬆弛劑(chlorzoxazone);而結核病患者服用的立泛黴素(rifampin),則會有橘紅色尿出現。但在停藥一陣子之後,尿液顏色都會恢復為淡黃色。

不過,在這些情況之外,紅色尿確實可能代表健康亮起紅燈,與身體疾病相關。例如溶血性疾病造成的血紅素(hemoglobin)增加;橫紋肌溶解症造成的肌紅素(myoglobin)增加;非污染性的紅血球增加,則可能是膀胱發炎、尿路感染、甚至是令人擔心的泌尿道腫瘤所引起,不能等閒視之。有紅色尿應盡快就醫,找出原因。

深棕色尿:尿液還可能呈現深棕色。除了跟少見的先天性尿黑症或是黑色素瘤有關,橫紋肌溶解症若是引起大量的肌紅素分解到尿液中,也會促使尿液呈現深棕色。

一天尿幾次才正常 

除了從尿液量、顏色掌握健康,尿尿的頻率也是參考的一大依據。其實每個人在一天中到底尿多少次才算「正常」,並沒有醫學上的參考值;而且日常中部分飲食也會增加尿尿的頻率,像是攝取了含咖啡因、茶鹼、酒精成分的飲品等,這些都會有利尿作用,讓人跑廁所的次數增加。但是如果發現在沒有特殊原因,日常飲水量也沒有太大變化時,小解卻較往常頻率增加、減少,要留心有沒有泌尿道的問題。因為包括像尿路感染、膀胱處在受刺激的狀態,就會頻尿並且尿急感。攝護腺肥大到一個程度,使得患者有解不乾淨的感覺,也會有三不五時就想跑廁所的頻尿發生。

人為的憋尿,也會影響尿尿的頻率。但有些人憋尿久了,明明很急卻排不出來:這是因為人的膀胱有一定容量,當超過1000至1500 C.C.,膀胱被撐開後影響收縮功能,反而造成解不出尿來的「急性尿滯留」,所以平時應盡量避免憋尿。尤其女性更不要憋尿,因為女性的生理構造,尿道口跟肛門口較為接近,常憋尿容易會有腸道細菌感染的可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國人常會注意自己是否有「尿濁」現象,也會把這個現象跟腎功能劃上等號,甚至因為尿濁而求醫、服藥。但其實「混濁尿」在臨床上並無太大意義,可以是鹽類結晶造成;除非是由感染引起,尿液從外觀上看起來「濁濁的」,不一定代表身體產生病變,因此並不用特別在意尿液是否清澈或是混濁。

簡單來說,要從尿液解讀健康狀態,觀察顏色、計算頻率,排除飲食的影響後,再考慮跟某些疾病的相關性。

尿液顏色變化及可能原因

尿液顏色

原因

相關疾病

茶色尿(棕色)

尿液中膽紅素增加

肝膽疾病,如急性肝炎、膽管阻塞、膽道發炎等

紅色尿

尿液中紅血球增加

女性正值生理期、腎炎、尿路結石、尿路感染、泌尿道腫瘤

 

尿液中血紅素增加

溶血性疾病

 

尿液中肌紅素增加

橫紋肌溶解症

 

藥物引起

部分肌肉鬆弛劑、抗結核病藥物

 

食物

食用甜菜根

深棕色尿

特殊代謝物

先天性尿黑症、黑色素瘤

 

大量肌紅素增加

橫紋肌溶解症

鮮黃色

攝取大量維他命B2

------------------------------------------- 

[Q&A]

Q:尿尿有泡泡,是不是腎不好?

A:國人常很在意尿尿看起來有泡泡。其實會造成尿尿有泡泡,其中一個常見的原因是因為快速的尿流撞擊到馬桶壁後,由於表面張力作用自然形成,這樣並不能斷言就是腎臟不好。不過,當尿尿有泡泡是因為尿液中蛋白質增多,就要留心,有可能是腎臟病變造成蛋白流失。但尿蛋白含量高低,不是光從泡泡外觀就能判斷,還是得做進一步的尿液檢查才能斷定;因此尿尿中泡泡的多少,不能作為腎臟的健康指標。

Q:黃疸是不是尿尿會變黃?

A:當血液中膽紅素值大於4 mg/dL,皮膚呈色就容易泛黃,也就是所謂的黃疸症狀,此時尿液也會變成茶色尿。雖然肝病檢驗主要是抽血檢查,不過一般來說,茶色尿往往會比皮膚黃疸還先出現,因此觀察茶色尿是得知肝膽疾病的一個先兆。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