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影音肝病資訊

換肝技術成熟 移植醫學持續深耕

返回上一層
臺大醫院於1989年進行第一例屍肝移植,也是國內《器官移植條例》通過後的首例肝臟移植,至今已將近30年,平均高達9成的成功率,創造了許多生命奇蹟。 
 
臺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外科教授、臺灣移植醫學學會理事長胡瑞恒,在接受《好心肝》會刊諮詢時表示,肝臟移植手術,需先移除患者原有的肝臟及膽囊,再把從捐贈者切下來的全部肝臟(指屍肝)或部份肝臟(指活肝)植入患者體內,過程中需銜接肝靜脈(或下腔靜脈)、門靜脈、肝動脈及膽管至患者的相對構造。 
 
對醫療團隊來說,「把舊的肝臟拿下來較困難、把新的種上去相對容易。」因患者原有的肝臟功能衰弱、凝血功能差,取下過程易大量出血。此外,很多患者在換肝前歷經多次手術,導致組織沾黏得厲害,剝除過程對移植團隊是甚大考驗。
 
論手術困難度,活肝移植較屍肝移植複雜;兒童的肝臟移植手術,又比成人難度高,主要差別在血管吻合的難易度。若是摘取屍肝,可從捐贈者切下完整肝臟,簡單來說,就是「舊換新」,構造、位置都相同,手術較容易。 但是活肝移植要顧及捐贈者的生命安全,不可能全肝切除,且大血管要留在捐贈者體內,只從分支取下較細的血管,「分支血管比原子筆心還細」,所以有些醫院會會同整形外科進行顯微手術,才能達到更細緻的接合。 
 
儘管手術困難度較高,但是國內外統計都顯示,活肝移植的手術成功率比屍肝移植來得高。這是因為活肝移植多半是親屬捐贈,器官配對較好,排斥機率低。 
 
移植醫學不僅僅是器官的縫合技術而已,還要鑽研人體免疫機制,想辦法讓移植後的病人減少排斥現象及因服用抗排斥藥物可能引發的癌症機率,仍有很多深入研究耕耘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