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影音肝病資訊

有消化性潰瘍 怎麼吃比較好?

返回上一層
消化性潰瘍是指胃、十二指腸的黏膜受到胃液的腐蝕或其他因子的傷害,造成黏膜受損,廣泛來說,食道也有潰瘍的可能。當黏膜破皮產生糜爛、白斑等現象,即為「潰瘍」。
 
臺大醫院內科部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助理教授曾屏輝,曾在79期《好心肝》會刊表示,消化性潰瘍的原因除了最重要的胃酸以外,主要可分為3大類:幽門螺旋桿菌、NSAIDs(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情緒緊張、壓力等因素。
 
其次,關節炎患者常用的NSAIDs藥物,或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常用之阿斯匹靈(Aspirin),會減少胃黏液的分泌與保護,所以也易引發潰瘍出血。此外,壓力、焦慮、緊張,則是因為會使胃腸自律神經失調,導致胃酸分泌增加,引起消化道受損。
 
所謂事出必有因。面對消化性潰瘍,首重釐清原因,針對原因治療。若有幽門桿菌感染,要先治療此菌。一般而言,十二指腸潰瘍約有9成與幽門螺旋桿菌相關,胃潰瘍約6至7成相關,胃潰瘍通常與止痛藥的關聯性大些。不過,不管是哪種潰瘍,胃酸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所以藥物治療上都以抑酸劑為主,而患者平時的飲食注意事項也類似。
 
有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病史者,除了三餐外,宜盡量避免再吃會過度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如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麻辣鍋、太酸的水果如檸檬、鳳梨、梅子以及甜食、咖啡、濃茶、油膩的食物等。
 
在潰瘍急性期,建議清淡飲食,例如清粥、宜避免太堅硬、粗糙的食物,如堅果類、甚至高纖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等,因為這些食物需要在胃裡磨久一點才能消化,會增加胃的負擔。總結來說,太甜、太酸、太油、太辣、太硬的食物,這些飲食一般人吃可能沒事,但有潰瘍者就要減少食用量。值得一提的是,胃食道逆流和消化性潰瘍都屬於胃酸相關的疾病,所以胃食道逆流患者也適用於上述飲食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