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影音肝病資訊

確診胃輕癱 需檢查胃排空速度

返回上一層
一旦出現胃腸道症狀時,門診多半會先安排胃鏡,以排除腫瘤、潰瘍、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問題,同時也會安排抽血檢查,項目包括甲狀腺功能、肝腎功能指數等;並安排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檢查,檢查是否有構造性問題,若上述檢查都發現沒問題,患者仍有嘔吐現象時,就會高度警覺為胃輕癱。
 
臺大醫院內科部及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助理教授曾屏輝,曾在《好心肝》會看接受詢問時指出,要確診胃輕癱,就須證明胃排空速度是否變慢,這時需要進一步安排胃排空速度檢查。目前國際上證明最有效的檢查工具是「胃排空時間測定造影檢查」,又稱為「胃閃爍造影術」,也是國際認可的黃金標準。
 
這項檢查是透過核子醫學方式,將微量之放射性同位素加入試驗餐的食物後,充分混合,請病人進食後,利用照相的方式觀察胃部的排空狀況,檢查需費時3至4小時。根據臺大醫院發表於國際期刊且施行多年的標準值來看,只要病患胃部的食物在進食3小時後殘存量超過8%時,即可診斷為胃排空減慢,若殘存大於20%則可能已是胃輕癱。
  
此外,有部份病患長期嘔吐的原因,考量除了是胃食道逆流、胃輕癱外,也可能是整個消化道都出了問題,因此,病人若有合併吞嚥困難時,還會安排進行「食道壓力檢查」,以觀察食道蠕動的狀況,如果發現同時都異常,可推估是因自體免疫功能失常或是其他系統性疾病,如類澱粉沉積症,令整個消化系統都運作失常。
 
診斷結果確定後,醫師會考量每位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來制定治療計畫。若是糖尿病病患,首先要將血糖控制好,症狀輕微者,可透過調整飲食或生活型態如少量多餐、儘量以液態為主、避免高渣食物;更要少吃柑橘類、洋蔥、披薩、油炸、高糖類食物,並且維持固定運動、理想體重,大部分患者可藉由這樣的飲食原則、生活型態的改變後,症狀可獲得改善。
 
對於病情嚴重者,必須透過藥物或其他治療方式來介入,包括服用止吐劑或促進胃腸蠕動的藥物;部份嚴重到需要住院治療的病患,則可考慮靜脈營養注射,或使用藥物施打來促進胃腸蠕動。若上述療法均無效後,最後才考慮以手術治療。
 
國內則多以胃幽門整形術或胃繞道手術,最嚴重者甚至考慮直接將胃整個切除,但因手術併發症高,效果不如預期,是其他方式均失敗後的最後選擇。
 
雖然胃輕癱在國內的盛行率不高,但臨床上仍可見零星個案,況且病因不明,要適切診斷與治療,確實充滿挑戰;但只要與醫師溝通討論,尋求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仍可獲得控制,不必過度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