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影音肝病資訊

癌王胰臟癌難纏 這些情形別輕忽|好心肝·好健康

返回上一層
有「肝帝」之稱的中研院院士陳定信教授日前因為胰臟癌不幸過世,讓台灣痛失肝臟研究的大師級人物。近年來陸續有中外名人因胰臟癌病逝,這個有「癌王」名號的疾病雖然兇險,但醫界也積極從高危險群下手,期盼透過篩檢、追蹤,及早發現胰臟癌,提高存活率!
 
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超音波科主任章明珠表示,一般所稱的胰臟癌是指胰管(腺)癌,也就是病變是來自胰管,有可能是胰管狹窄、變細等等狀況,由於細胞組織變化都在細小的胰管內,所以症狀非常不明顯,通常發現時都已經是晚期。胰管(腺)癌佔了胰臟癌的9成到9成5,是惡性度最高的胰臟癌。
 
即便這20年來藥物進展迅速,20年前罹患胰臟癌的5年存活率是5%,但20年後存活率也只提升到8%左右,由此可見,胰臟癌對醫師來說,的確是個非常難以對付的癌症。
 
非典型的胰臟癌包括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胰臟淋巴癌、胰臟表皮上皮細胞癌等等,其中以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最為常見。根據統計,5年存活率平均可以高達77%。
 
胰臟癌雖兇險,但發生率畢竟不是那麼高,所以若能找出高危險群,進而定期追蹤,就有機會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關於胰臟癌的危險因子有:抽菸、肥胖、糖尿病、人種,這些因素是兩到三倍的罹胰臟癌風險,但更需在意的是胰臟曾經發言、胰臟有水泡、水瘤或是家族史有胰臟癌因子就屬於高危險族群。醫師建議,高危險族群建議做篩檢。
 
目前胰臟癌最準確的檢查方式是磁振造影搭配顯影劑的非侵入性檢查,透過這個檢查可以把胰管組織構造看得一清二楚。臺大醫院針對上述胰臟癌風險較高者,總共做了近6千人的基因篩檢及磁振造影檢查,結果找到的胰臟癌都是第一期,腫瘤在2公分以下,甚至是1公分以下的微小胰臟癌。這些病人接受手術等治療後,追蹤至今5年存活率是95%,突破了過去第一期也只有30%的存活率。另外,在台英日三方的合作研究下,目前也找到了準確度高達97%的腫瘤標記,透過抽血就可以幫助胰臟已經有發炎的人,進一步早期揪出胰臟癌細胞。
 
事實上,雖然能夠發現第一期、一公分以下的微小胰臟癌已經很不容易了,但國際間仍希望追求更早期發現,如果能發現胰管有第三級的細胞病變(即胰臟癌的前身)就切除,存活率更高。
 
科學界直到1997年才找到第一個與胰臟癌相關的遺傳基因,2000年又找到了第2個,到目前為止,總共找到了4個與胰臟癌有高度相關的基因,分別是Prss1、SP2NK1、CFTR、chymetrypsin;研究顯示,有這些基因者,有些人可能只有胰臟炎,有些則併發胰臟癌,也有跳過胰臟炎直接罹患胰臟癌。總的來說,他們罹患胰臟癌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50倍到80倍之多,所以這些人又稱為超高危險群。
 
如果要再細分這4個基因的特性,其中Prss1與SP2NK1基因最多,約占所有胰臟癌患者的7%到15%,而且有高達8成的機率會遺傳給下一代。至於CFTR基因在東方人比較少與Chymetrypsin基因約佔胰臟發炎的人2%。此外,乳癌基因第二型、黑色素瘤基因、與大腸癌相關基因這些腫瘤性家族也建議要做篩檢。
 
另外,CA199指數不是胰臟癌專屬,而且影響CA199的因素相當多,像是身體有慢性發炎,B肝、C肝引起的肝臟發炎等,都會造成指數異常。此外,自體免疫疾病,甚至只是牙齦發炎、扳機指等,也都可能造成CA199指數的變化。
 
所以,CA199偏高先不用太驚慌,醫師會從是否有癌症家族史、有無症狀等評估癌症風險高低,再視結果決定是否安排進一步檢查。其實,統計顯示,CA199指數高的人中,100人裡面只有10人可能是惡性腫瘤,其中可能1個是胰臟癌,9個是其他的癌症,所以即使是懷疑癌症,也應該朝向常見的10大癌症為主。
 
另外也不要以為CA199指數正常就安心,因為有10%~15%的人先天基因使然,CA199不會上升,這些人也不能靠這個指數做胰臟癌篩檢。
 
目前在胰臟癌治療中,CA199指數可以做為治療有無效果的角色,也就是確診胰臟癌的病患,經過治療前後,如果CA199指數變化達25%,就可以證明是有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