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71期

出刊日:2015-07-15

返回上一層

您是哪種肝?請檢視您是好心肝或B、C肝?

每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跟B、C肝病毒的關係,也許您曾經感染過B肝病毒而有了抗體;也許您從未感染過,宛如一張白紙;也許您已經有B、C肝而不自知不同人有不同的保肝對策,有些人罹患肝癌風險高,有些人低;今天起就搞清楚,您是哪種肝?
 
諮詢╱許金川(本會董事長、臺大醫學院內科名譽教授)、
   粘曉菁(本會副執行長、臺大醫院家醫科兼任主治醫師)
撰稿╱黃靜宜
 

32歲以下「新台灣人」您有打B肝疫苗嗎?

今年6月接連傳出兩位名人不幸因肝癌過世消息,年輕藝人安鈞璨與肝癌搏鬥兩年,31歲就英年早逝;衛福部次長曾中明曾有肝硬化病史,從發現罹癌到過世僅約短短半年,享年60歲。從這兩個不幸案例也凸顯出,不管是年輕人或中壯年人,都可能是肝癌的高危險群,您是否知道自己是哪種人?又該如何防範?
 
安鈞璨生於民國72年9月20日,還不滿32歲,有些人可能以為,這麼年輕,不是應該打過B肝疫苗嗎?怎麼還會因為B型肝炎引發肝癌?其實他出生的那一年--民國72年,台灣尚未施打B肝疫苗,如果安鈞璨晚生一年,結果也許就完全不同了。而這也正凸顯了B肝疫苗政策對於下一代的健康有多重要,也是台灣有機會得以消滅肝病的重要基礎。
 

民國75年7月起全面施打B肝疫苗

台灣是全球最早針對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的國家,本會創會董事長宋瑞樓教授正是B肝疫苗政策的主要推手,在他大聲疾呼及領導下,台灣於民國73年7月開始「試辦」B肝疫苗政策。不過,民國73年7月至民國75年6月是以有B肝帶原的產婦所生的新生兒為對象,民國75年7月之後,才針對所有的新生兒施打。
 
以今年是民國104年來推算,民國75年7月以後出生、今年實歲29歲以下的年輕人,「理論上」有打B肝疫苗(但也可能漏打);而實歲30歲、31歲(民國73年7月以後到民國75年6月30日出生)的年輕人,若媽媽是B肝帶原者,才可能有打B肝疫苗。32歲以上民眾,則非屬B肝疫苗接種世代,這群人沒能受惠於B肝疫苗政策,首要之務,就是先搞清楚自己有沒有B肝。
 

B肝疫苗世代仍有漏網之魚

不過,儘管有疫苗接種政策,但接種率並非百分之百,中央研究院2014年就曾發表一份研究顯示,1984年到2002年的新生兒,有3.4%未接種B肝疫苗,推估約有7千人;而有接種但接種不完整(需接種3劑)的新生兒,更有約5%到7%,約1萬到1萬4千人。
 

疫苗保護力非百分百

此外,研究顯示,疫苗接種政策實施後,民國75年7月以後出生的小孩,絕大多數都免於B肝病毒感染,帶原率已下降到1%以下,但,換個角度說,也就是仍有1%左右的人,還是帶原,這可能就是未接種疫苗或疫苗接種不完整的緣故。還有一個原因是,有極少數的人(約5%)體質特殊,即使打了疫苗也沒法產生抗體。
 
另一個問題是,B肝疫苗並非永久有效,所以,早年施打疫苗的族群已有約8成的人體內測不到B肝抗體,且其中8成也無免疫記憶(即無保護力)。學者綜合各項研究分析,打完B肝疫苗前10年,免疫記憶都還在,所以10歲前無需擔心,10?15歲這一階段,有20%的人免疫記憶消失,到了18歲有8成的人免疫記憶都消失了,推測20歲以後可能都沒有免疫記憶了。
 

打過疫苗但測不到抗體 可補打疫苗

所以,若你是打過B肝疫苗,但已經測不到抗體的人,可以考慮補打B肝疫苗,尤其若是高危險群(血液透析病人、器官移植病人、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免疫不全者、多重性伴侶、注射藥癮者、同住者或性伴侶為B肝帶原者、身心發展遲緩收容機構之住民與工作者、可能接觸血液之醫療衛生工作者)更建議補打,非高危險群就看個人選擇。
 
但民眾也別太驚慌,因為根據研究,20歲以上民眾,一旦感染B型肝炎病毒,會成為帶原者的機率只有3%到5%,發生猛爆性肝炎的機率只有千分之一。也就是說,20歲以上民眾遭遇到B肝病毒,戰勝的機率較大。
 
不屬於B肝疫苗政策的世代,即今年32歲以上的「舊台灣人」,無緣受惠於B肝疫苗政策,加上早年尚無治療B肝的藥物問世,可以說是受到肝癌威脅的主要族群。60歲就因肝硬化、肝癌過世的衛福部次長曾中明,就屬於這一世代。
 

32歲以上「舊台灣人」您有B肝嗎?

 

移民族群,您有打B肝疫苗嗎?

還有一種人也要注意,就是移民族群。因為早年國外不像台灣有針對新生兒全面施打B型肝炎疫苗政策,所以在國外出生的「新台灣人」很可能沒打B肝疫苗,但母親若為B肝帶原者,則下一代很有可能會感染到B肝,因此這些新生一代的移民族群應檢查是否有B肝帶原。
 

您的B肝「身分證」是哪一種?

總之,不記得、不確定自己有沒有打過B肝疫苗,或是32歲以上沒打過疫苗也不知道有沒有B肝的人,一定要抽血檢驗,了解自己是否對B型肝炎病毒有保護力。
 

根據抽血結果又可分成以下4種狀況:

  1. 打過疫苗而有免疫力者:這種人已有免疫力,不會被B型肝炎感染,也不會因B型肝炎引起肝硬化或肝癌。
  2. 曾經感染過B型肝炎但已痊癒、有免疫力者這種人雖然也有免疫力,有了保護性的B型肝炎表面抗體,但因為肝臟裡面已經有B肝病毒的DNA,加上產生抗體之前,肝臟會引起各種程度的發炎甚至肝硬化,日後仍有引發肝癌的可能,雖然機率比帶原者少很多,這種人建議還是要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和抽血檢查。
  3. 未曾接觸過B肝病毒者:體內無B肝表面抗原也無表面抗體,這種人還有機會感染B型肝炎成為B肝帶原者,所以應儘快施打B肝疫苗以產生保護力。
  4. B肝帶原者:體內驗出B肝表面抗原、無B肝表面抗體,這種人至少每半年要定期追蹤檢查,包括肝指數、甲種胎兒蛋白及腹部超音波檢查,必要時服用抗病毒藥物治療,以抑制B肝病毒繁殖,避免將走向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引發肝癌。

C肝是肝病之另一元兇

此外,還要注意C型肝炎的威脅,隨著年齡的增加,C肝抗體陽性的比率愈高,有可能在某次輸血、打針、穿耳洞、理髮、看牙科等狀況下感染C肝而不自知,感染C肝像B肝一樣容易演化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為了擁有彩色人生,您還必須抽血檢驗了解自己有沒有感染C肝。
 

有B、C肝 可用藥治療

好消息是,B肝或C肝目前都已經有藥物可以治療,C肝更是有根治的機會,所以,檢驗出有B、C肝,最要緊的就是定期追蹤檢查,檢查項目包括甲種胎兒蛋白和腹部超音波,缺一不可,若醫師評估需用藥,則勇敢接受治療,如此就能將罹患肝癌的機率降到最低。萬一仍不幸罹患肝癌,因為有定期追蹤,所以有較大的機會早期發現,治癒率自然較高。
 
 
您是哪種人?(請勾選)
□    民國73年7月以前出生;32歲以上;出生年代尚未實施B肝疫苗政策,故需抽血檢驗了解自己有無B肝表面抗原及抗體。
□    民國73年7月以後到民國75年6月30日生;約30歲、31歲;若母親為B肝帶原者,可能有接種B肝疫苗。
□    民國75年7月以後;29歲以下;年輕人理論上都有施打過B肝疫苗。
   
 
您是哪種人?
B肝抽血檢驗結果分析 
說明:一般檢驗病毒的結果常以陽性(+)陰性(-)表示, 陽性代表檢驗結果是有,陰性表示沒有。
 
檢驗項目
英文名詞
打過疫苗而有免疫力者
曾感染、痊癒、而有免疫力者
曾感染痊癒、但無免疫力
未接觸過B肝病毒者
B肝帶原者
B肝
表面抗原
HBsAg
B肝
表面抗體
Anti-HBs
B肝
核心抗體
Anti-HBc
+或-
 
 

有B、C肝怎麼辦?

有B、C型肝炎帶原→每三個月到半年定期追蹤檢查→必要時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穩定控制
 

年輕世代遠離肝苦,宋瑞樓教授居功厥偉

 
「我們是為病人而存在的,看到病人的痛苦,我們要想辦法解決它。」這是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創會董事長宋瑞樓教授本身奉行並念茲在茲的一句話。
 
宋瑞樓教授畢生奉獻於醫界,為國際肝炎醫學研究先驅,為解決肝病病人之苦,宋教授所主持的重要研究之一,證實了B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主因。由於B型肝炎會透過母體垂直感染,宋教授因而率先主張對新生兒施打B型肝炎疫苗,並率領臺大研究團隊參與推動全面性的肝炎防治計畫。
 
宋教授的大聲疾呼與堅持,促成台灣新生兒於1984年開始施打B型肝炎疫苗,更於1986年7月開始全面施打。這項領先全球的計畫,讓我們的下一代免於肝病、肝硬化及肝癌之苦,出生後即施打疫苗的「新一代台灣人」,帶原率從原先的15-20%,降到1%以下。
 
宋教授「視病猶親」的行醫典範,也深深影響醫界後輩,其所創立的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乃至於好心肝門診中心、好心肝服務中心,皆是傳承宋教授「以病人為中心」之精神,以愛與關懷為出發點,服務每一位好心肝朋友。
 
(撰稿∕陳淑卿)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