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70期

出刊日:2015-04-15

返回上一層

肝臟為什麼能解毒?

諮詢/蔡宛玲(好心肝門診中心肝膽腸胃科副主任)
撰稿/陳怡禾
 
肝臟裡會有許多CYP(cytochrome P)家族酵素,CYP是一群存在人體內的酵素,可以做氧化、還原或水解的反應,這些人體吃進去的物質(包括藥物)經過肝臟「處理」後,會被肝臟中不同的酵素系統,「貼」上不同的化學結構增加其親水性,而經過分解的代謝產物可以經由膽汁分泌至小腸、從糞便排出體外,或者經由血液輸送到腎臟、由尿液裡排出。
 
藥物進入肝細胞後,即得面對「酵素系統」這個最大的關卡。酵素與藥物作用後,藥物結構多半會發生改變而失去或減低藥效,這在藥學上稱為「首渡效應」(first-pass effect)。能夠通過「首渡效應」的藥物,才能順利送往心臟,進入體循環,再到達需要作用的地方。某些藥物則正好相反,必須經過肝臟的酵素系統處理後,才能被活化,成為有效成分,再經過血液循環傳送出去。

 

肝臟隨時都在解毒 時時需要保護

 
中醫學論述的肝經於晚上11時至凌晨1時運轉,所以是養肝最好的時候。因為肝藏血、疏洩、主筋,若這段時間沒有充分休息,不利解毒功能。但就西醫觀點,除了吃東西的時候,肝臟明顯血流量較大以外,其他時間都差不多,所以不認為解毒功能有時間上的差異。如果想要保護肝臟,還是時時刻刻都保護它吧!
 
畢竟,肝臟的解毒能力是可能受到影響的。例如過量銅及鐵的攝取,以及先天性代謝異常等疾病。過量的金屬離子累積在肝臟,會引起肝臟的壞死以及纖維化。過量的脂溶性維生素以及部分保健食品攝取、不知名的中草藥、嚴重的脂肪肝等也會影響肝臟的健康。所以,飲食控制以及規律的運動、充分的休息,才是維護肝臟健康的好手段。

 

黃麴毒素易致肝癌 少碰為妙

 
黃麴毒素會使肝臟細胞的染色體基因產生病變,除了造成肝臟的發炎以及纖維化,長期累積可能導致肝癌。
 
黃麴毒素一般存在於發霉的穀物中,如花生、豆類、食米等。若無法保證這類食物的來源新鮮,提醒民眾應該盡量減少食用,以減少風險。
 

作息正常 飲食均衡 養肝不二法門

 
最好的保肝方式就是日常生活作息正常,少熬夜、少喝酒,且飲食均衡,不用偏廢或刻意攝取某些食物,就是保護肝臟最好的方式。
 
一般說來,肝指數要上升到某一個程度,患者才會出現疲勞、倦怠、甚至面黃肌瘦等症狀,平時患者難以判斷自己的肝功能是否正常,因此建議民眾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才是護肝、養肝的正確方法。
 
政府針對40歲以上的民眾,提供3年一次基本項目健檢,其中就有基本肝臟功能篩檢,若想要詳細了解肝臟有無其他病灶,還需進行肝臟超音波。若有肝癌家族病史、要接受危險因子的檢查。長期大量喝酒的患者,要定期追蹤,並在酒癮門診的協助下努力戒除酒癮。已知B肝帶原者或C肝感染者,建議至少每半年就要做一次抽血及超音波檢查。
 
肝是沉默的器官,也是身體裡面最大的「排毒工廠」,可將進入體內的毒素分解、清除排出,如不好好的照顧保養,恐怕影響身體機能。想要把肝臟保護好,得從正常作息均衡飲食做起。
 

◎肝臟分解、解毒的過程

肝臟解毒二部曲

第一部曲:氧化、還原、水解,直接或間接增加毒素的溶解
第二部曲:經由結合反應,把原來親脂不溶於水的毒素轉成水溶性,經由膽汁輸送至腸道,或經由血液輸送至腎臟,最後再經由大小便排出身體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