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36期

出刊日:2006-10-15

返回上一層

定期檢查早發現 大腸癌人數攀高

大腸癌是近年來增加最快速的癌症,尤其在國人飲食西化之後,統計發現大腸癌的罹患人數便不斷攀高,目前已高居國人10大癌症死因第3位,僅次於肝癌和肺癌,為國人第3大癌症威脅。
 
 
諮詢/台大醫院翁昭旻醫師 
採訪/張甄芳

根據統計,大腸癌在台灣正快速增加,速度和先進國家相比毫不遜色,死亡率和10年前相比也幾乎增加了1倍。在民國83年時,台灣地區大腸癌的發生率,男性為每10萬人中有20.41人;女性為每10萬人中有16.06人,但到了現在,男性發生率已增加為每10萬人36人、女性也提高至每10萬人29.08人,總計台灣每年約有7,000多名大腸癌的新增個案,且每年約有4,000人因大腸癌而死亡。
 

環境、飲食習慣改變 是罹病主因 

此外,發生大腸癌的年齡也不斷提前。一項針對家族性大腸癌的追蹤研究發現,第一代大腸癌患者其發病年齡約在80歲左右,但到第2代時發病年齡就提早為60歲,至第3代更提早至50歲。
 
分析大腸癌在台灣快速增加的原因,除了人口老化之外,飲食西化、動物性脂肪攝取增加都是主要罹癌原因。由於分子生物醫學的進步,醫界對於大腸癌的致病機轉有了更清楚的研究,雖然基因變異仍是大腸癌的根本原因,但遺傳因素並不是導致大腸癌快速增加的主因,環境、飲食的改變、過多的肉食、纖維攝取不夠才是最重要的因子。
 
大腸癌早期其實沒有太明顯的症狀,也因此不易早期發現,就算有一些症狀出現,因為不明顯,也容易被忽略了。例如腫瘤若出現在肛門直腸附近,就容易出現大便帶血的現象,但這種症狀卻很容易被誤以為是痔瘡而延誤早期診斷,這種情形在臨床上是相當普遍的。
 

大腸癌症狀:大便出血並有黏液

其實,因大腸癌引起的糞便出血,如果仔細辨別還是可以看出不同。若是大腸癌導致的出血,常夾帶黏液,而痔瘡出血則無此情形,可是一般人較少注意糞便情況,也不太會辨別,以至難以早期發現。
 
此外,如果腫瘤病灶位於右側大腸,因為出血夾雜在糞便中,出血症狀會更不明顯,而不易被發現。這類患者經常會長期慢性出血而導致貧血,在接受檢查後,才發現是罹患了大腸癌;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腫瘤已長到一定程度,造成大腸阻塞,患者由於腹脹、腹痛就醫才知大腸長了惡性瘤,也有人是因為糞便卡住腸道而就醫,才知罹患了大腸癌。
 
除此之外,有些人是出現大便習慣改變、或腸胃道的不適症狀,但這種症狀和腸胃疾病所產生的症狀太難區分,所以也不易早期發現。因此,在臨床上,目前許多病人大腸癌發現時,多已是在第2期以後,錯失了治療大腸癌的黃金期。
 

早期診斷大腸癌 工具多多

事實上,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的,目前衛生署正推動糞便潛血反應的篩檢,藉由簡單的篩檢,至少可以初步找出可疑的高危險群。此外,抽血檢驗大腸癌腫瘤標記、大腸內視鏡檢查及虛擬大腸鏡也都是檢查利器。
 
糞便潛血反應篩檢:一般建議50歲以上民眾,至少每年應接受一次糞便潛血反應篩檢,發現異樣者再進一步接受大腸鏡等檢查。若民眾經濟狀況許可,也可以透過自費健檢,接受大腸鏡的檢查,但因為傳統大腸鏡為侵入性檢查,檢查較不舒服,且有一些風險,所以糞便潛血反應篩檢還是較合適的篩檢工具。
 
但如果有家族史者的大腸癌高危險群,因為從細胞變異到腫瘤初期通常約2至3年的時間,由於大腸鏡檢查仍有死角和盲點,所以應每年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為宜。
 
大腸腫瘤標記:英文簡稱CEA,是一種經由抽血檢驗來篩檢大腸癌的腫瘤標記,並非直接診斷大腸癌。雖然稱為「大腸癌腫瘤標記」,但要注意的是,CEA偏高並非等於得了大腸癌,抽菸的人CEA會高、很多良性病灶的CEA會高,其他器官的癌症也可能會高。所以,抽血檢驗CEA高時,要再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或鋇劑X光攝影檢查,以確定診斷。
 
大腸內視鏡檢查:大腸內視鏡檢查是近年來運用最普遍、也是診斷大腸癌的利器。通常這項檢查可在10分鐘內完成,它可以發現細小的病變、及早期的腸癌,由於它屬侵入性檢查,必要時可以直接進行切片,直接切除瘜肉等,是檢查及治療兼具的工具。只是這種檢查,如遇大腸有狹窄時,就難以深入檢查。
 
影像學檢查:檢查方法之一是虛擬大腸鏡經由肛門將空氣灌入大腸,先做電腦斷層掃描,再利用電腦做模擬大腸鏡檢查,它的好處是沒有侵入性。方法二是灌入鋇劑,再以X光照射,檢查有無大腸癌。但目前這些檢查都無法做治療或切片檢查,純粹只是篩檢及診斷。
 

越早治療存活率越高

只要是早期發現的大腸癌,及早治療是可能治癒的。根據研究,第一期的大腸癌5年存活率可達95%以上,第2期未轉移者,也有7成的5年存活率,到了第3期有淋巴轉移者存活率則降至5至6成,若到了第4期已發生遠端轉移者,就只有5%的5年存活機率了。
 
治療大腸癌,原則上手術切除是主要方式。早期的大腸癌只要使用內視鏡切除黏膜就可以治癒,如果腫瘤侵入表層,還可用腹腔鏡切除,但如果深入肌肉層,就必須開腹手術了。
 

新化療藥 縮小腫瘤機率提高

此外,腫瘤型態及期別不同,也有不同治療方法。對於病灶位置靠近肛門口上6公分者,在手術切除腫瘤後,必須再做人工肛門,但預後生活品質較差,因此目前對於腫瘤太大的處置,會改以先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縮小腫瘤之後,再動手術切除,以增加保留患者肛門的機會。至於病灶位於右側大腸者,只要直接切除腫瘤即可,因為腸子切掉一半,功能影響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對於晚期或是術後復發的患者,臨床上化學治療的效果不彰,約只有1到2成的反應率,但目前已有新的化療藥物研發,有些新藥能使腫瘤縮小的機率提高至7成以上,是大腸癌治療上的一大突破。
 

生活、飲食指南

  1. 多吃高纖食物:建議每日飲食能達到5種蔬果,並增加穀物或豆類的攝取。像是地瓜等高纖食物,以及富含葉酸的蘆筍及花椰菜都是預防腸癌的食物。
  2. 減少動物脂肪的攝取:據歐洲50萬人的全球最大規模調查顯示,每天食用超過160公克紅肉的人,罹患腸癌的風險比每週只食用一次的人高出30%。此外,英國還有一項針對近15萬名成人的研究也顯示,攝取太多的紅肉與加工肉品將提高直腸癌的罹患率達50%。
  3. 保持排便暢通,並保持心情愉快。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