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75期

出刊日:2016-07-15

返回上一層

胃腸好不好?消化道內視鏡檢查一覽無遺!

人體的腸胃系統肩負消化重任,但因器官構造特殊,一旦出問題,得靠胃鏡及大腸鏡、小腸鏡等消化道內視鏡器械,才能「深入」管腔內部一探究竟。消化道內視鏡檢查,有何神奇之處?
 
諮詢∕吳明賢(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醫學系主任)
撰稿∕艾莉緹
 
一名50多歲婦女常覺得胃不舒服,但因為害怕胃鏡檢查,一直自購胃藥來吃,直到喉嚨有異物感、不明原因咳嗽等問題愈來愈嚴重,才勉強接受醫師建議,接受做無痛胃鏡檢查,果真確診為胃食道逆流,經過藥物治療,病情才慢慢好轉。
 
不論是胃鏡或大腸鏡檢查,主要是要找出病灶,包括腫瘤、潰瘍、發炎等,如果檢查發現可疑息肉,還能立即切除,也能抓出食道癌、胃癌、大腸癌、肛門癌、十二指腸癌等癌症,是診斷與治療的一大利器。
 
但因屬於侵入性檢查,仍具有潛在風險,例如胃鏡可能造成食道破裂、大腸鏡恐有大腸穿孔等疑慮。此外,年紀較大的人有可能出現吸入性肺炎或感染等問題,但現在的儀器與技術都非常進步,吸入性肺炎或感染的機率都非常低,且破裂、穿孔的機會更少,不需太過擔心。若是害怕檢查過程可能有的疼痛不適,現在也有麻醉的方式可以克服。
 

胃鏡檢查可揪胃癌、食道癌

胃鏡可檢查食道、胃部、十二指腸等三處器官是否有腫瘤、潰瘍或發炎等問題,不過,到底需不需要做胃鏡,仍應經醫師問診評估。
 
若只是輕微的腹脹不舒服、輕微腹瀉,且過幾天症狀緩解,一般不需要做胃鏡檢查;若是嚴重的、不典型的或必須進一步確認的病灶,就須依靠胃鏡來判斷。例如症狀已經拖很久,嚴重到引發食慾不佳、體重減輕、胃腸出血、吞嚥困難卻查不出原因等,就建議接受胃鏡檢查。
 
此外,若有火燒心、胃酸過多、不明原因咳嗽、常覺得喉嚨卡卡等症狀,也應做胃鏡檢查,確診是否為胃食道逆流,並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大腸鏡檢查 可確診大腸癌

民眾發覺排便習慣突然改變,例如排便次數減少或增多、排便變細或變得困難、排便出血,或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反應,最好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尤其排便出血不能光從顏色判斷,一般來說,大腸出血點越接近肛門、大便顏色就越紅,不過,也有可能是痔瘡出血;而大腸出血點位置較上面的、大便顏色則偏黑色,遇到這些狀況都應趕緊就醫,由醫師檢查、評估。政府提供50歲以上的人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據統計陽性率約4%至5%,不過,並非呈陽性的人都一定有問題,因此,需做大腸鏡確診。所幸多數人檢查出來是息肉、大腸炎,腫瘤比率較少。
 
腸胃系統可能罹患的疾病很多,若等到症狀很嚴重了才去檢查,有可能延誤治療,因此,不少醫療院所提供的自費健康檢查項目都有胃鏡及大腸鏡檢查的選項,40歲以上民眾不妨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無痛內視鏡 睡著做檢查

一般人聽到胃鏡或大腸鏡檢查就感到害怕,其實現在已有無痛胃鏡或無痛大腸鏡檢查的選擇。檢查前由麻醉科醫師以靜脈注射方式打入鎮靜劑,作用非常快速,通常約1分鐘患者就會睡著,醫師即可開始進行胃鏡或大腸鏡檢查。此外,此一檢查使用的鎮靜劑也不太會影響呼吸或心跳,安全性較高。
 
除了心肺功能有問題的患者以外,多數民眾都可使用,但在麻醉前要先空腹6小時以上,以免導致吸入性肺炎或嗆到。
無痛大腸鏡及胃鏡能否安排同一天檢查?如果醫師認為兩者都必須檢查,確實可以安排同時檢查,但麻醉時間需要較久、風險也會略高,所以,檢查前醫師會先評估患者狀況是否適合同時檢查,以確保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麻醉藥效退去、剛甦醒時,可能會頭暈,甚至不小心跌倒,因此,最好有家人陪同,避免引發意外。
 

小腸鏡可完整檢查小腸

小腸的長度雖達4至6公尺,比胃跟大腸加起來還長,但卻較少見病灶,主要因為小腸蠕動快、消化液又多,也有許多免疫細胞,相對地與致癌物的接觸時間也比較短,因此,病灶也比較少。小腸可能罹患的疾病包括血管性病灶、憩室、克隆氏症、淋巴癌或腺癌、基質瘤等。
 
通常當懷疑胃腸道出血,但透過胃鏡、大腸鏡卻找不出問題時,就會懷疑問題是否出現在小腸,此時,會考慮安排小腸鏡檢查。過去,因小腸長度實在太長,加上彎彎曲曲,一直被視為是難以檢查的器官,即使陸續有人研發出檢查工具,但仍無法克服長度和彎曲,只能「做多少算多少」。現在醫界已經發展出雙氣囊及單氣囊小腸鏡,分兩次由口腔進入或肛門進入檢查,可以將小腸完整檢查一遍,所以小腸內部也不再是「盲點」了。不過因為小腸鏡檢查約需2至3小時,一般都會施行無痛麻醉,讓病人在半昏睡的狀態下完成檢查。
 

膠囊內視鏡只有初步診斷功能

為了克服小腸長度問題,醫學上也發展出所謂的「膠囊內視鏡」,將其從嘴巴吞入後,它會一路一直拍照,找出可疑的病灶。但若發現小腸病灶,仍須再安排小腸鏡檢查進一步驗證。
 
膠囊內視鏡只有初步診斷功能,不具有切片或治療等功能,且其準確度要看儀器的照相品質而定,有些血管性病灶,如果沒有出血就會被漏掉,也會因為每位醫師的判斷能力不同而影響準確率,因此,只能說是小腸鏡的輔助工具。此外,膠囊內視鏡也無法取代胃鏡或大腸鏡檢查,臨床上如果認為患者症狀上需要,會優先做胃鏡或大腸鏡,不會特別先做膠囊內視鏡檢查,除非患者非常害怕胃鏡或大腸鏡,才會考慮以膠囊內視鏡初步篩檢。
 
 

◎窄頻內視鏡 強化影像功能

一般的胃鏡、大腸鏡檢查主要光源是白光,而窄頻內視鏡則是影像強化內視鏡,在原有的內視鏡系統上多了一個輔助性功能,可找出食道癌早期病灶或腫瘤上血管的變化,區別出良性或惡性腫瘤。目前多數醫院都有這項設備,但並非少了窄頻內視鏡就無法準確檢查出病灶,這只是輔助工具,非必要選項。要強化影像,除了窄頻內視鏡外,還可以透過染劑或放大工具,都能讓病灶看得更清楚。
 
◎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胃鏡)由咽喉經食道進入胃部,可檢查食道、胃部、十二指腸等器官是否有腫瘤、潰瘍或發炎等問題。
 
下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大腸鏡)由肛門進入大腸,可找出大腸息肉或腫瘤等病灶。
 

Q&A/疑惑解除補給站

Q.我有胃食道逆流需長期服藥,為什麼醫師要我每隔4個月就得照一次胃鏡?如此頻繁做胃鏡檢查,會有後遺症嗎?
A.胃食道逆流患者若需服用質子幫浦抑制劑(PPI)藥物,健保規定患者必須胃鏡檢查出現異常才能給付,分別依食道損傷程度給付4個月或1年療程,所以有些患者4個月藥吃完,若還想服藥,就得再做一次胃鏡檢查,否則就得自費購買藥物。每次做胃鏡承擔的風險都是一樣的,不會因為頻率高而出現較多的副作用。持續或時常復發的症狀也會需要胃鏡的檢查追蹤,畢竟癌症的病變在非常早期的時候可能檢查不出來。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