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89期

出刊日:2020-01-15

返回上一層

怎麼看自己的 肝臟抽血報告? 《GOT、GPT、AFP篇》

拿到一份抽血報告之後,一定會有人心生疑慮,沒有人說明我怎麼會看得懂?即使這份報告都是用中文印刷,甚至附上原本的英文項目名稱,一頭霧水的人依舊大有人在。健檢報告書多半會另外附上一份詳細的說明在後頁,可是仍有不少人會覺得像是「中文天書」,明明每個字都認得,連在一起還是看不懂…
 
撰稿╱林姿伶(好心肝門診中心副院長、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兼任主治醫師)
首先要強調的是,抽血報告是冷冰冰的數據,醫師判讀時也需要看到當事人才能綜合研判,甚至要跟之前之後的數據做比較,單獨看的意義不大,有時候還會導致誤解。
 
覺得這概念挺抽象嗎?舉個例子,如果把自己想成一部電腦,螢幕兩天前有些黑點,能代表今天的當機就是那些黑點引起的嗎?如果風扇壞掉了,不及時換新,CPU就會因此燒毀嗎?電線插頭已經老舊,什麼時候該換?若不換,什麼時候整台電腦甚至房子都會燒掉?這些問題的答案都不是絕對的,當然,生命體就更複雜了。
 
B、C肝病友必做3項抽血檢查
抽血檢查只是檢驗方法的其中一種,雖然目前很常用,也不表示未來不會被取代。血液可以檢查的項目也很多,絕不是我們有生之年能全部搞懂或體驗一遍的,畢竟有些血液的檢查項目還在研發中呢!所以我們這次就先介紹以下3種:
‧GOT╱AST 
(Glutamic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ASpartate amino Transferase,中文翻譯為天門冬胺酸轉胺酶)
‧GPT╱ALT
(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ALanine amino Transferase,中文翻譯為丙胺酸轉胺酶)
‧AFP
(Alpha-Fetoprotein,中文翻譯為胎兒蛋白或甲種胎兒蛋白)
這3項檢查相信所有B、C肝病友一點都不陌生。
 
拿到報告,沒紅字通常就表示正常,也可以跟報告內附的「檢驗正常區間」比較,超過叫做異常,沒超過叫做正常。異常要趕快回去找醫師,正常也應該持續追蹤。
 
抽血檢查數據非百分百準確
了解之後,已經掌握了基本功。那麼,進一步想想,如果「正常」的話,還要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嗎?或者說,之前醫師說有肝腫瘤,暫時還不能確定良性惡性,現在檢查結果「正常」,一樣可以等半年再追蹤嗎?
 
之前說過,所謂的抽血檢查只是我們想要達到檢查目的的其中一種工具。而且很不幸的,這個工具的檢查準確度不是百分之百。
 
以GPT 為例,這是非常頻繁用來偵測病人肝臟是否發炎的酵素,有些報告也會以ALT來表示。
 
其實講實話,同一個人身體的某種酵素濃度可能保持恆定嗎?每一滴血裡的濃度可能極度均勻嗎?咱們就取這個人身體裡的2ml血,途中還要經過抽血針、針筒、試管、運送到檢查室的時間、加試劑、上機器,中間的變數可能完全一模一樣嗎?從實例來看,不同檢驗室附上的「檢驗正常區間」是不是常常差一點?即使是同一個實驗室,還要定期校正、有時候還得更新自己附的「檢驗正常區間」。正因為有這些變數存在,當檢查數字只比所謂「檢驗正常區間」多了1 U/L,其實常常只要追蹤看看就好。
 
對象不同 
檢驗數據的判讀及建議也不一樣
事實上,醫師們比較常用的反而是「倍數」。像是「檢驗正常區間」上限的兩倍、五倍、十倍等等。對於一個高度懷疑B肝急性發作的病人,兩倍以上就會開始考慮抗病毒藥物治療;對於一個只是來做健檢的民眾,即使只有1的異常,就要考慮是否已經是「亞健康」狀態,而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
 
對於B肝帶原患者的定期追蹤,如果只有不到兩倍上限的異常,通常建議稍微密集的追蹤、調整生活的型態等等。如果是已經肝硬化的患者,因為存活的肝細胞已經不多,該酵素在體內所謂的「正常濃度」理應要比其他健康人還少一些,那麼即使只是多了1 U/L,也會把「肝臟正在發炎」這件事情列入考慮。如果病人的眼睛已經發黃,即使GPT正常,醫生還是會建議增加其他的檢查。因為判讀需要經驗,如果手上的檢查報告「有紅字」,最正確的做法就是回去找醫師。
那麼如果「沒紅字」呢?
因為醫界的習慣不是一次把幾百種的檢查都同時安排給病人,而是先做第一階段的檢查,如果有需要或沒發現導致異常的原因,再進一步安排第二階段的檢查。比如說不明肝腫瘤的進一步檢查可能會包括電腦斷層或病灶切片,這時候即使第一階段的報告正常,也必須回診。
 
GPT較具「肝臟專一性」
另外一個常常用來跟GPT一起判讀的檢查就是GOT╱AST這個酵素。GOT跟GPT其實是不同的酵素,有的人會說是不同的「酶」,分布的器官也不太一樣。GPT是比較「肝臟專一性」,GOT則是心臟、腎臟、肝臟、肌肉、腦、紅血球等都有。GPT的異常會需要佐以GOT的數值來判斷,GPT正常時,如果GOT有異常,除了考慮其他器官的發炎外,也要考慮是否是因為病人已經硬化的肝產生不出夠高的GPT,其實也正在發炎。
 
三分之一的肝癌病人
AFP不會升高
至於B、C肝炎病毒帶原的病友們,AFP這個項目也會是常常出現在抽血報告上的。
 
這個常常被用來當「肝癌指數」的檢查,是母親懷孕時,胎兒製造的一種醣蛋白(glycoprotein)。胎兒的肝臟製造一部份、卵黃囊(在男性是睪丸、女性是卵巢)製造一部份。所以女性在懷孕的時候,抽血檢查這個數值會比較高,生產後,就會下降至正常範圍,一般小於20ng/ml。但是因為肝癌細胞、生殖細胞瘤等也會分泌甲種胎兒蛋白,所以常常被用來偵測是否肝癌細胞存在。
 
所以,如果發現「紅字」,不用先著急,先想想是不是因為懷孕的關係導致。其他的情形像是肝臟發炎中或恢復期,也偶爾可見甲種胎兒蛋白升高的現象,像這種情形會建議縮減超音波檢查的間隔至3個月,或搭配電腦斷層檢查。
 
如果AFP指數在正常範圍,還會建議超音波檢查嗎?肝癌細胞會分泌甲種胎兒蛋白這件事情不是絕對的,因為肝癌細胞「不是都一樣」。如果只依靠甲種胎兒蛋白小於20 ng/ml這件事情來篩檢肝癌,那麼有三分之一的肝癌病人沒辦法被診斷出來。但是因為目前沒有其他更好的血液檢查項目可以取代它,所以這個檢查還是被保留了下來。
完整肝臟檢查應包括超音波
如果不考慮健保因素,完整的肝臟檢查會包括肝臟的影像學檢查,像是超音波等。如果不在健保的給付範圍內,為了個人的健康因素,我建議即使肝癌指數等抽血檢驗一切正常,一年一次的肝臟超音波健康檢查是非常划算的。
 
至於有B、C肝帶原的病人,因為國家的全民健康保險已經涵蓋了半年一次的超音波檢查,所以即使肝癌指數在正常範圍,還是會建議接受超音波檢查。已經肝硬化的患者,因為肝癌發生率已經大幅升高,3個月一次的超音波檢查也在國家的全民健康保險涵蓋之內,自然也建議接受超音波檢查。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