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47期

出刊日:2009-07-15

返回上一層

找出特定基因 解開亞洲人易染B肝之謎

亞太人種感染B型肝炎的比率是歐美人的10至60倍之多;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某些遺傳基因可能影響B肝的感染機率,是造成亞洲人比較容易染患B肝的原因之一;而隨著分子醫學的進步,未來基因篩檢也可能成為肝炎防治上的利器之一。

諮詢/劉振驊(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撰稿/洪淑菁

全世界有超過4億人口感染B型肝炎,其中約有75%集中在亞太地區。根據一份刊登於「自然遺傳學」雜誌的研究發現,11個SNPs(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單一核甘酸多型性)的位點與B肝的感染有密切關係,而這11個位點都位在HLA-DPA1與HLA-DPB1兩基因附近。

亞太地區 B肝感染率高

根據這份刊登在「自然遺傳學」雜誌的研究指出,全世界有超過4億人口感染B肝,在中國與泰國,感染率為5%至12%,相形之下,北美與歐洲的感染率卻只有0.2%至0.5%。

理論上,大家生活在同一個環境,暴露的危險因子類似,感染的風險應該一樣,但以台灣為例,即使B肝感染率偏高,還是只有15%至20%的人會得到B肝。過去,研究人員從臨床上找出感染的關聯性,例如,媽媽是帶原者,小孩子有較高的感染機率。日本的研究則是分析帶原者與非帶原者的基因,找出是否具有特定基因者比較容易感染B肝,或是帶有那些基因者比較容易抵抗B肝,使其不會成為慢性帶原者。

全基因掃瞄  找出11個位點與B肝相關

人類的基因很多,為免偏頗,喪失公信力,日本這份研究特地進行全基因掃瞄,找出那些基因與B肝的感染較具關聯性。研究人員從基因庫和捐血中心找出786名帶原者,與2201名未感染者的檢體進行研究。藉由不同的方式進行檢測,並找泰國的檢體進行比對,排除因檢驗方式或是人種不同而讓研究結果產生落差。

研究人員從1萬2千個SNPS位點(單一核甘酸多型性)中,找出11個SNPS與B肝帶原有密切關係。11個點恰巧都在HLA-DPA1與HLA-DPB1兩個基因附近。

近一步分析HLA-DPA1與HLA-DPB1這兩個基因中更細分的基因片段發現,在HLA-DPA1中帶有某些編號基因片段的人(DPA1*0103),較不易成為B肝帶原者;但是帶有某些編號基因片段的人(DPA1*0202)卻較易成為B肝帶原者。而在HLA-DPB1的分析中也有類似的發現。

可見帶有個別特殊基因片段會影響成為B肝帶原者的機率,研究也發現若同時帶有這兩種基因,還會產生加乘的效果,讓成為B肝帶原者的機率更高。而研究發現,亞洲人帶有這些特殊基因的比例較高,故推論這樣基因的存在讓亞洲人易感染B型肝炎。

HLA扮演關鍵角色

HLA是人類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蛋白質,當外來的B肝病毒進入細胞中,細胞偵測後會將病毒分解成小的蛋白質,與HLA結合後,並表現出來,供巨噬細胞、T細胞等免疫細胞辨識,以複製出更多免疫細胞攻擊外來物質。HLA很重要的角色就是告訴鄰居:「我家出事了。」向鄰居發出求救的訊號。

HLA表現的形狀不同,效益也會不一樣,有時可能無法讓免疫細胞清楚的認出異常訊號,甚至完全表現不出異常,讓免疫細胞誤以為沒事,使得病毒順理成章進駐人體。

目前的研究顯示,具有特定基因者的確比較容易感染B肝,這項研究對於後續的治療也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B肝感染與免疫反應有關

研究發現,B肝的感染與免疫反應有關,或許病人免疫反應的不同,也會影響藥物的作用。例如,帶有較易感染B肝基因者,其免疫反應可能無法將病毒的蛋白質明顯表現出來,供免疫細胞辨識,這類患者也許需要更長的用藥時間,以達到效果,如果用藥時間不足,停藥後的復發率或許較高。

此外,干擾素可加強HLA的表現能力,且強化免疫細胞的辨識能力,但若帶有特定基因,使得其感染機率偏高,使用干擾素的效果可能不佳,若評估打干擾素的效果不大,或許應直接採用口服藥物,抑制病毒。

未來,當基因研究發展到一個純熟的階段,可望廣泛被運用,屆時,除了提供藥物治療的參考外,對於有些與台灣一樣同為B肝盛行率偏高的國家,或許可藉由基因篩檢的,讓帶有較易感染B肝基因的高危險群施打疫苗,以提供預防醫學介入的另一種參考。

什麼是SNPs?

SNP是一段不表現,但卻會影響鄰近外顯因子的重要基因,目前科學界已發現人體約有300萬個SNPs。

HLA是啥米?

人類白血球組織抗原(HLA)位於6號染色體,是一種極為複雜細胞膜之醣蛋白,提供細胞辨識、抗原刺激,及調控免疫反應等功能。HLA是影響移植器官及造血幹細胞存活的重要因素。HLA分為第1型(HLA-A,B,C)和第2型(HLA-DP,DQ,DR),長期接受輸血的患者或腎臟、骨髓移植時,都必須進行組織相容測驗,確定吻合後才能移植。

HLA是人體重要的免疫物質,不管內因性或外因性的新物質出現時,HLA產生的蛋白質,會與其結合,將其表現出來,供免疫細胞辨識。由於人體也會產生很多蛋白質,免疫細胞會判斷此物質是外來的物質或人體自然產生的物質。這套免疫機制一旦出狀況,可能造成自體免疫疾病,或是讓外來病毒輕易進駐體內。

不同人種的HLA,甚至每個人的HLA都有差異。舉例來說,歐美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的機率較高,但B肝帶原者相對較少,這些都與HLA的不同有關。

HLA相關的疾病很多,自體免疫疾病、感染症、癌症等都是。以癌症為例,人體每天都有癌細胞出現,當癌細胞出現時,HLA會表現出異常的訊號,供免疫細胞辨識,並消滅它。但罹癌者,通常年紀較長,免疫細胞的辨識力變差,無法在第一時間認出癌細胞,並消滅它;再加上,癌細胞的蛋白質會不斷變異,使得HLA無法正確而清楚地將異常訊號表現出來,使其躲過免疫系統的辨識,得以在體內肆虐。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