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98期

出刊日:2022-04-15

返回上一層

請問好心肝 / 江建緯醫師專業解答 膽結石5問

江建緯醫師專業解答
好心肝門診中心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
醫學專長:一般內科疾病、病毒性肝炎、腸胃肝膽疾病
 
Q1:哪些病人容易罹患膽結石?有家族史的人比較容易有膽結石嗎?
A:
俗話說「肝膽相照」,代表在人體器官的構造組成中,肝臟與膽囊在位置上彼此臨近。而且「膽汁」來自「肝臟」分泌,後續被儲存在「膽囊」中。因此肝臟分泌膽汁、膽囊儲存膽汁。膽結石之形成至少有三大類致病機轉:(1)肝臟分泌的膽汁相對較多(多到無法被溶解乾淨,一部份會沈積、結晶),(2)膽囊無法將膽汁排乾淨,( 3)身體相對地擁有太多色素(膽紅素:bilirubin)而無法將之排除乾淨。
 
膽結石依其主要成分可分成「膽固醇結石(cholesterol gallstone)」以及「色素結石(pigment gallstone)」,台灣以後者較常見。
 
膽結石的可能成因包括下列各項:
1. 基因:有家族史的人比較容易罹患膽結石。
2.年紀:無分性別,年紀越長,罹患膽結石的風險越大;美國統計出的報告指出,年齡大於70歲的女性,約半數的人會罹患膽結石。
3.飲食文化差異:在西式飲食(特別是高熱量的食物)盛行的美洲和歐洲,其膽結石的盛行率就超過亞洲;然而亞洲的膽結石盛行率在近年也持續上升,這很可能就受到飲食西化的影響。
4.體重快速下降:透過飲食嚴格控制而快速降低體重的人,其中約25%的人會罹患膽結石。
5.藥物:許多藥物與膽結石的生成有關,例如「口服避孕藥」會提高某些停經前女性罹患膽結石的機率。
6.肥胖、糖尿病、脂肪肝:這三種彼此相關的疾病,與膽結石的生成也有強烈相關性。其中以肥胖最廣為人知,例如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45 kg/m2 的西方女性,罹患膽結石的比例為BMI正常女性的7倍。
 
Q2:健檢才發現膽結石,但是沒有症狀,需要處理(膽囊切除術)嗎?
A:
約2/3的膽結石病人沒有相關症狀,過去歐美的研究報告顯示:這群沒有症狀的膽結石病人,在長期追蹤後發現,絕大部分的人終其一生維持「無症狀」(在過去屍體解剖的報告中也得到類似結論)。因此,一般來說,「沒有膽結石相關症狀」的病人,接受「預防性的膽囊切除術」是沒有必要的。
 
Q3:膽結石的相關症狀與胃部不適的症狀有何差異?為什麼需要注意膽結石的相關症狀?
A:
上述這兩者的典型症狀差異甚多,例如:膽結石的疼痛常見於右上腹,某些人甚至會痛到背部(靠近肩胛骨的位置)或是合併噁心、嘔吐、糞便顏色變淡、腹瀉等等;至於胃部不適的疼痛,一般以悶痛為主,而且位置常見於上腹部,較少發生在右上腹部。
 
膽結石的疼痛一旦發生過一次,就必須嚴陣以待,因為大約70%的病人在此之後常會反覆疼痛、甚至發生併發症(包括膽囊炎、感染、破裂、敗血症、休克、器官衰竭、死亡等等)。因此若有類似症狀的病人,建議儘快至肝膽胃腸科門診確立診斷和後續評估。
 
Q4:膽結石可以透過飲食和吃藥的方式,讓結石排出嗎?
A:
目前沒有食療被醫學研究嚴謹地證實(尤其是人體試驗)能讓膽囊排出膽結石,常見的食療(例如蘋果汁、優格、菎麻油等)都未經嚴謹地證實有效。藥物方面,像是 ursodeoxycholic acid(UDCA,熊去氧膽酸)則可能讓罹患肥胖症病人的膽囊排出膽固醇為主成分之膽結石,這群病人還要搭配嚴格的飲食控制;而且一旦停藥,膽結石很可能又會復發。
 
Q5:膽結石的手術(膽囊切除術)時機為何?手術可否只摘除膽結石(保留膽囊)而不要將整個膽囊切除?
A:
當病人發生過一次膽結石疼痛或膽囊炎,即為考慮手術時機。有些文獻提出「非外科手術式」的治療方式,例如:體外震波碎石術(ECSW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lithotripsy)、內視鏡引流(endoscopicdrainage)等,上述這些方法並非適用於大多數的人,需要先經由肝膽胃腸內外專科醫師評估。例如:體外震波碎石術對於較小的結石才有效,而且即使碎石了,病人的膽囊是否能將結石碎片順利排出膽囊外或碎石卡在膽管中等問題;內視鏡引流則是透過內視鏡的方式,在右上腹部內放置一條人工支架(pigtail stent),連接膽囊到十二指腸,讓膽結石的排出路徑模擬正常膽汁的排出路徑。然而,病人接受內視鏡的相關風險以及後續膽結石的復發率都必須嚴謹地評估和討論。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