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101期

出刊日:2023-01-11

返回上一層

大腸癌分期4問 謝銘鈞教授專業解答

謝銘鈞教授
好心肝門診中心肝膽腸胃科兼任主治醫師
前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
前臺大醫院內科部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
前臺大醫學院醫學系教授
醫學專長:發炎性腸道疾病、大腸癌諮詢門診、消化系內科診治
 
 
 
Q1:大腸癌分期的意義?
A癌症分期牽涉腫瘤的大小、預後的評估、治療方式的選擇以及預後等,是治療計畫的重要依據。大腸癌分為0至4期,與其他癌症一樣,期別愈前面,表示預後愈好。
 
大腸癌分期的原則:
第0、1期:腫瘤只侷限在黏膜或黏膜下層,沒有淋巴結或遠端轉移,此階段預後最好。
第2期:腫瘤已穿過肌肉層,但尚未有淋巴結轉移,預後5年存活率約81%。
第3期:已出現淋巴結轉移,預後稍差,5年存活率約66%。
第4期:腫瘤已出現遠端轉移,如肝、肺、腹膜等,5年存活率為13.7%。
 
大腸癌早期沒有症狀,但藉由篩檢可找出早期病患,只要及早診斷及治療,是屬於治癒率很高的癌症。
 
Q2:大腸癌各期的治療方式?
A大腸癌治療方式的選擇,主要是依據分期採取對應的治療,保有病患生活品質也是考量因素。
 
第0、1期:癌細胞侷限在黏膜層或黏膜下,除非腫瘤太大,否則可以內視鏡直接處理。
第2、3期:需使用手術方式清除腫瘤,也會一併清除淋巴結。一般認為,開刀才能有痊癒的機會,且部分病患在開刀過後仍需進行追加性的輔助性化療。從臨床來看,術後有無進行化療對預後影響很大。
 
以第3期來看,若開刀後不做化療,5年存活率只有40%~50%;若有進行輔助性化療,可以增加到將近70%。由於部分癌細胞可能在未開刀前就已經進入血液或淋巴之中,追加輔助性化療能幫助殺死增生快速的癌細胞,減少日後復發的可能。大腸癌品質認證對輔助性化療施行準則為:開完刀後必須要在3週之後、6週之內施行,愈晚進行,復發機率愈高。
 
當然,病患於治療期間要補充充足的營養,才有體力接受治療,對生活品質的改善也有幫助。
 
第4期:是否需要開刀會視情況而定,即使開刀也需要進行全身性化療,若無法開刀,則會以化療為主,目前也已有多種武器可選擇,例如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對某些族群有不錯的反應。
 
Q3:糞便潛血篩檢推廣以來,臨床發現的期別變化?
A國內在尚未推廣糞便潛血篩檢前,臨床診斷出大腸癌0期、1期的病患只有1成多,現在已達30%。這些早期篩檢出的病患,存活率幾乎與正常人一樣,由此可見篩檢有其重要性。
 
目前國健署所推動的成人健檢,建議50歲至未滿75歲民眾,每兩年可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是篩出陽性,一般要在3個月內完成大腸鏡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為什麼重要?由於90%的大腸癌是從息肉轉變而來,在大腸內會受到糞便的磨擦而流血,血液附著在糞便表面而被排出,就會透過糞便潛血檢查被檢驗出來。其實不只大腸癌,有許多腸胃道疾病也能從糞便潛血檢查觀察判斷,做出的結果甚至比抽血還準確。因此,為了健康,務必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
 
Q4:大腸癌如何早期發現?
A大腸癌早期沒有症狀,若出現症狀,呈現的型式也很多樣,像是便秘、腹瀉、腹痛、體重減輕、便血、排泄黏液、貧血、食慾不振、腹部有硬塊等,如果出現任何徵兆,都應及時就醫。
 
國健署所建議的50歲至未滿75歲每兩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是針對無症狀者,實際上,無論年齡,只要有症狀都應該盡速就醫。至於高危險族群,包括大腸內曾有息肉,一等親內曾發生大腸癌,骨盆腔附近曾做過電療或膽囊切除等患者,都需遵從醫師建議,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
 
門診中若高度懷疑可能罹患大腸癌,醫師透過「肛診」檢查,也能找出將近10%以上的早期直腸癌患者。
 
如果做大腸鏡後發現沒問題,依照國健署成人健檢的建議定期做篩檢即可。一旦在大腸鏡檢查時發現息肉,大小不到1公分者,3~5年後再做一次大腸鏡即可。一般推估,1公分左右的息肉若放著不處置,約7年左右才會惡化,而90%的大腸癌是息肉轉變而來的,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仍是預防大腸癌的重要方法。
 
因大腸癌開過刀的病患,建議開刀後5年內要規則安排大腸鏡檢查,5年過後定期進行篩檢即可。
 
(整理/鍾碧芳)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