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下列情況 可能是大腸激躁症!|好心肝·好健康
返回上一層
大腸激躁症,又稱為「腸躁症」,是一種文明病,最新的研究統計估計,台灣約有2成的人曾經罹患過大腸激躁症,推測未來罹病人數一定會愈來愈多。國外統計,全年齡層盛行率約4∼10%,台灣雖未有大型研究,但零星研究顯示台灣盛行率約4∼5%,若聚焦在工作壓力最大的青年、居住在都會區,盛行率可能更高;而高齡者或許因為職場、生活的壓力減輕,大腸激躁症的盛行率相對較低。
根據2016年最新的羅馬準則第四版(Rome IV criteria)的標準,若有下列情況,可能是大腸激躁症:
過去3個月有反覆性的腹痛,平均至少每個禮拜有1天發作,且腹痛伴隨著下面3點中至少2點:
□ 腹痛發生跟排便行為有關
□ 排便的次數改變
□ 排便的型態改變
雖然第四版相較第三版嚴格許多,特別強調了腹痛的症狀,不過痛的感覺很主觀,因此臨床上,大腸激躁症的確診與否並不是非黑即白,準則只是為了更精準地統計大腸激躁症的盛行率與藥物治療相關研究。
通常,肝膽腸胃科醫師在排除一些警示症狀(alarm symptoms),如年齡在45歲以上、體重減輕、不明原因貧血、腸胃道出血、淋巴結腫大或黃疸等可能是大腸癌或其他器質性病變後,整體從病人主訴如排便情形、頻率、持續時間,並且透過糞便潛血的檢查排除大腸癌後,就可以確定診斷。
諮詢/曾屏輝(臺大醫院內科部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