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該怎辦?什麼時候該去看醫師?|好心肝·好健康
返回上一層當出現腸胃道急症時,可先讓腸胃道休息,補充水分、電解質,症狀若在1~2天內就好轉,不需要特別就醫,但是如果症狀很不舒服,可以請醫師開一些緩解腸胃道不適的藥物。
若症狀持續超過3天未見好轉,尤其是5歲以下的孩童及65歲以上的高齡族群,或是免疫不全、接受癌症治療、糖尿病的族群,還是建議就醫,必要時住院接受診斷與治療,原因在於孩童、高齡族群更容易出現脫水與電解質不平衡的情況,可能會有低血壓、休克的風險,高齡者還要留意腎臟衰竭、心律不整等問題。
如果發現孩童、長輩出現尿量變少、尿液變深黃色、心跳加快等脫水症狀,或虛弱、頭暈等低血壓的狀況,建議可直接前往急診。
不論是吃壞肚子或者病毒感染引起腸胃炎,絕大多數採支持性療法或症狀治療,針對症狀給予緩解。如果嘔吐厲害,止吐針可以快速讓腸胃道放鬆,若有發燒則可適時的給予退燒藥。
若是腹瀉,可使用吸附劑吸附腸道中的水分、毒素等讓糞便成型;類嗎啡的止瀉劑如loperamide,雖然止瀉效果很好,但也增加了病菌與毒素滯留在腸子內的時間,因此若是感染性的腹瀉(其糞便通常會帶有黏液或血液),則應避免常規使用。
如果是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如愛滋病、癌症、免疫不全患者,或老人、孩童,必要時會使用抗生素治療來縮短病程。
原則上只要症狀緩解了就可以自行停藥,但抗生素則需要依照療程服用完整天數。有的人服用止瀉藥後引起便祕,這時也不用太緊張,藥物代謝後通常會慢慢改善。
諮詢/洪芊慈(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內科部兼任主治醫師、好心肝門診中心肝膽腸胃科專任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