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影音肝病資訊

感覺胃痛,可以趕快吃胃藥嗎?

返回上一層
胃痛原因很多,除了胃食道本身的問題,如胃炎、胃糜爛、胃潰瘍、食道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食道逆流、胃食道腫瘤外,排除結構性病灶後,也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另外,周邊器官例如膽囊、胰臟的問題也須列入鑑別診斷,例如膽囊結石引起的膽絞痛、急性膽囊炎或膽管結石、膽管炎等。胰臟病灶如急性或慢性胰臟炎,胰臟腫瘤等。
 
一般容易忽略的情況,例如肝臟左葉的腫瘤較大時,也會有胃痛、上腹疼痛的症狀表現;大腸腫瘤若是長在橫結腸,也就是胃下方的腸段,也會以胃痛形式表現,另外可能會伴隨有腹脹、排便習慣改變和血便等症狀。而脾臟病灶如脾腫大、脾梗塞、脾臟破裂(大多有外傷病史)或脾臟腫瘤,雖然較少見,但仍不可輕忽,尤其脾腫大病患可能伴隨有還未檢驗出的血液疾病或是嚴重的肝硬化。缺血性心臟病也須列入鑑別診斷,其可能伴隨有呼吸困難、冒冷汗、背痛、手麻或噁心嘔吐等症狀,尤其需謹慎排除是否是下壁型的心肌梗塞,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
 
若有胃痛的症狀,一般家庭若在藥師的建議下,可使用常備的非處方胃藥如制酸劑,主要成分是可中和胃酸的鋁、鎂、鈉或鈣的氫氧化物,這類藥物可中和胃酸,達到緩解胃酸逆流灼熱等症狀的效果。而坊間的消化整腸藥,主要成分是以益生菌(乳酸菌)或消化酵素的成分為主,可幫助消化澱粉、蛋白質及脂肪,並重新建立胃腸道的正常菌落。但是長期服用含鎂的制酸劑會造成腹瀉,而含鋁的制酸劑則是會造成便祕;含碳酸根離子的制酸劑遇到胃酸會產生二氧化碳,進而可能有脹氣的副作用。
 
但若長期自行服用胃藥,會造成長期胃酸分泌下降,降低營養素(鈣、鐵、維生素等)的吸收率,進而增加貧血與骨折的風險。而長期自行使用非處方藥物,也有可能掩蓋掉一些較嚴重的疾病,例如食道和胃的腫瘤,等症狀更嚴重時再去就醫,恐怕已經有轉移,會錯失最佳治療時機。故若是自行服用藥物,兩周左右症狀均無明顯大幅改善,建議進一步尋求正規醫療協助。
 
若是胃痛持續一段時間,甚至服藥仍無法改善,又伴隨食慾下降、體重減輕、吃少量的食物就產生飽足感等症狀,建議一定要到醫療院所請醫師診斷,初步先安排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及腹部超音波等檢查。而若急性胃絞痛,伴隨有黑便、血便等症狀,則應該盡快去醫療院所甚至到急診室就醫。
 
如前所述,除了胃部疾病外,上腹部的疼痛也可能是其他器官引起的疾病。若病患除了胃痛,還伴隨有黃疸(茶色尿液、灰白大便)等症狀,則暗示是膽道阻塞,可能的原因有腫瘤(胰臟、膽道或壺腹腫瘤)或結石造成膽道阻塞;而上腹疼痛、發燒,也必須排除膽絞痛或膽囊發炎,需盡快就診評估是否有手術需要。
 
另外則是要小心心臟缺血性疾病,有時胃痛其實是下壁型心肌梗塞的徵兆,若病患還伴有胸口壓迫感、呼吸困難、冒冷汗、背痛、手麻等症狀,務必要盡快就醫,醫師會評估是否需安排心電圖和抽血檢查排除心肌梗塞的可能性,若是確定診斷,則須緊急進行心導管手術評估置放心臟支架,以免耽誤治療黃金時間。
 
若有胃絞痛、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的病人,關於日常的保養,需盡量避免茶、咖啡、碳酸飲料、辛辣食物、高熱量、高油脂等刺激性食物,甜食尤其容易誘發胃酸的產生,也要盡量減少攝取。有胃食道疾病尤其是逆流性食道炎的患者,切勿吃飽後馬上躺下來睡覺,也要避免吃宵夜。吃飯時每一餐勿吃太飽(大概6到7分飽即可),應細嚼慢嚥,勿吃太快。
 
若需使用阿斯匹靈和特定止痛藥物(非類固醇性止痛藥NSAID),需適時搭配胃藥使用,若無必要,應避免長期使用止痛藥物,以免造成胃部傷害。另外,規律的運動、體重控制良好、有抽菸者要戒菸,這些生活習慣也被證實可改善腸胃蠕動功能,維護腸胃道健康。綜合以上幾點,維持良好規律的生活習慣,避免刺激性食物和傷胃的藥物,有症狀則求助正規醫療協助,才是腸胃保健的不二法門。全文請見 https://pse.is/5k2e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