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79期

出刊日:2017-07-15

返回上一層

脾氣大沒關係, 「脾腫大」就糟了!

提到脾臟常讓人聯想到脾氣,但脾臟其實和肝臟一樣沒有神經、不會疼痛,屬於沉默的器官;脾臟一旦腫大,除了影響造血功能,也可能代表有其他更嚴重的疾病,不可忽視。
 
諮詢╱侯信安(臺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內科助理教授)
撰稿╱邱俐穎
 
62歲擔任保全的老王,平時工作認真,近來常感到胃口不佳、老覺得疲倦,原以為是工作壓力大不以為意,直到近來腹部出現悶脹感,甚至巡邏沒走幾步路就氣喘吁吁,才驚覺不對勁。赴醫院就診後,醫師檢查發現,老王腹部明顯腫脹,有脾腫大現象,抽血檢查發現血球數量異常,已為中度貧血,經骨髓檢查確診為骨髓纖維化造成的脾臟腫大。
 
脾臟位於人體肚臍的左上方、橫膈膜的下方,位於胃的左後方略呈三角形的位置,大約與右上腹的肝臟呈現左右相對位置。脾臟長約11公分、寬7公分、厚約2到3公分,平均重量約150公克大小,比一個小利樂包還要輕。由於脾臟深藏在肋骨下緣內側,正常狀況下脾臟既摸不到也感覺不到。
 
成人脾臟負責回收老舊造血細胞在幼年期,脾臟是相當重要的免疫器官,脾臟內有淋巴球和免疫細胞,負責維持身體的免疫功能,以抵抗外界的細菌、病毒等病原菌。但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各器官逐漸發育成熟,青春期以後,人體的免疫功能會逐漸移轉,改由胸腺、骨髓及淋巴結發揮免疫功能,脾臟在免疫防禦上的角色逐漸淡化。
 
在成人階段,脾臟就像人體內部的「焚化爐」,最重要的功能是負責代謝老化的血液細胞(如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把老舊或品質不佳的血液細胞清除或回收。
 
引發脾腫大原因多 肝硬化最常見
脾臟和肝臟一樣,為沉默的器官。由於脾臟只有表面有神經分布,故脾腫大要達到一定程度才會感到疼痛。臨床上,醫師透過觸診及扣診就能偵測到脾臟腫大,若進一步腫大的脾臟壓迫到胃腸道,病患就會出現胃口欠佳、易飽,左腹不適或有腹脹感等消化道症狀。
 
造成脾腫大的原因林林總總,在台灣最常見為肝硬化所導致的門脈高壓。脾臟血液循環通常會先經過肝臟,再進入下腔靜脈而後流回心臟,但若肝臟發生病變,特別是在肝硬化或嚴重肝纖維化的病人,血管彈性變差,門脈高壓上升,原本應進入肝臟的血液回流至脾臟,血液鬱積導致脾腫大,而心臟功能不佳的病人,同樣會因血液回流,造成肝脾腫大。
 
對這類患者來說,脾腫大是肝臟或心臟疾病的伴生現象,治療要先從肝臟和心臟疾病著手,才有機會改善脾腫大問題。
 
代謝疾病、造血功能異常 也會脾腫大
除了肝臟和心臟問題,脾臟因主要負責造血細胞代謝,內部有豐富的造血組織和細胞,當身體有代謝疾病,如遺傳性疾病、身體無法妥善代謝醣類、脂肪時,這些物質堆積在肝脾器官後,亦會造成脾腫大。
 
另一方面,當身體的造血功能異常,例如罹患骨髓增生性腫瘤,身體不斷增生異常造血功能細胞,這些異常的造血細胞,就會造成脾腫大。而先天性紅血球疾病(如中重度地中海型貧血、先天紅血球增多症等)或骨髓纖維化的病人,這類病人通常需仰賴骨髓外造血,如脾臟造血,也會有脾腫大現象。
 
除此之外,嗜血症候群以及各式感染也容易引發脾腫大,如細菌、肺結核及病毒(艾伯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等感染源入侵人體或是如寄生蟲寄生在脾臟等。
 
治療脾腫大 須從根本病因著手
當有脾腫大問題時,病人常會主訴食慾不佳、腹部悶脹等消化道症狀,一般來說,醫師會進行觸診及扣診等理學檢查初步釐清並進行抽血、超音波檢查,了解身體是否有感染現象、血球數值是否正常。若懷疑有心臟、肝臟疾病,需進一步進行相關影像檢查,若有發燒、夜間盜汗、體重下降,則要懷疑是否為淋巴癌侵犯脾臟引起,從病人主訴的蛛絲馬跡中找到脾腫大的根本原因。
 
治療脾臟腫大,最重要是從根本病因下手,而非脾臟本身,例如肝硬化造成的脾腫大,應該從控制肝病變著手;若是感染引起,則應該找出感染原因,控制好感染,當根本病因控制得宜,脾臟自然會縮小。

要提醒的是,由於脾臟內血球量豐富,若脾臟破裂將導致大量出血。故嚴重脾腫大的患者,要避免騎機車或進行激烈運動、減少脾臟碰撞而破裂的機會。

自體免疫血液疾病引起 可能需切除脾臟
部分病人有脾腫大問題,會考慮切除脾臟,以改善血液方面的問題。例如「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或「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症」,當第一線藥物治療成效不佳時,就會考慮切除脾臟,以增加可循環的血球數。

正常情況下,身體的免疫細胞不會攻擊自己的血球,但前述兩項疾病即因免疫過度活化及失調,造成紅血球、血小板被持續攻擊、破壞,因而這些細胞在脾臟中,快速被代謝,此時切除脾臟能有助增加血球數;另一方面,攻擊身體的免疫細胞一部分會在脾臟內,導致脾臟的免疫細胞持續被不正常活化,攻擊自身血球,切除脾臟能同時減少免疫細胞攻擊血球細胞的現象。

切除脾臟目的是為了達到根本治療,若只能短暫的症狀緩解,就不是理想的治療。切除脾臟需完整切除,才能發揮治療效果,目前臨床利用腹腔鏡手術切除脾臟的技巧已經相當精熟,比起傳統的開腹手術,傷口小、恢復快,也能縮短住院天數。

切除脾臟者須接種疫苗 避免感染
切除脾臟後,原則上能和一般人一樣正常生活,但由於脾臟有免疫細胞,能針對特定具莢膜的細菌如肺炎鏈球菌,加以消滅,切除脾臟後,人體便失去了對這類細菌的天然屏障,因此要特別小心,避免這類細菌的感染。
 
除非緊急狀況需即時切除脾臟外,一般來說,在手術前2周,患者需先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切除脾臟後也須定期接種疫苗,以避免這些細菌的感染。若有不明原因發燒或出現感染的症狀,要比一般人警覺,即時就醫接受抗生素治療。
 
Q&A/疑惑解除補給站
Q、肝硬化是不是就一定會脾腫大?
A:若是早期的肝硬化,對脾靜脈血流進入肝臟之阻力不大,並不會造成脾臟腫大,即使腫大也很輕微,通常不會出現臨床症狀,所以並非肝硬化就會引發脾腫大。

Q、脾腫大的人會不會容易出血?
A:嚴重脾腫大時,血小板會聚集於其內,使得循環中的血小板下降,造成出血傾向。而一些造成脾腫大的疾病,如肝硬化或自體免疫疾病,本身也會降低凝血因子製造或直接造成血小板低下而容易出血。輕微脾腫大的病人若無其他病因,通常不影響凝血功能。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