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53期

出刊日:2011-01-15

返回上一層

9大生活撇步 減少胃食道逆流

晚上睡覺容易胸口不舒服,有時睡到一半,還會驚醒嗎?根據調查,大約有一成五的民眾有胃食道逆流,而且罹病的人數似乎逐漸增加,要怎麼預防?

諮詢/李宜家(台大內科部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

撰稿/吳佩芬

一家電子公司的老闆因為胸口不適就醫,原本以為心臟出問題,經由心電圖檢查,未發現有心肌梗塞的情況,醫師再進一步仔細詢問病人,這名大老闆提及,晚上睡覺時胸口不舒服的情況特別明顯,有時睡到一半,還會因此被驚醒,需要喝水來降低嘴中的酸味,醫師安排病人進行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後發現,原來是胃食道逆流在作祟。

胃食道逆流是因為食道和胃部上方連接處的賁門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胃酸、消化酵素和胃裡的食物逆流到食道,造成食道黏膜發炎。如上述病人因為胃酸逆流到食道而從睡夢中醒來,通常罹病已有一段時間,食道黏膜發炎的情況已經很明顯了。

從2003~2009年間,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曾針對到該院進行健康檢查的民眾分析發現,50歲左右的中年人有高達15%以上的民眾罹患胃食道逆流。這群民眾大約有8%,平均每一星期會出現一次胃酸逆流症狀,已經出現症狀的病人,其食道發炎狀況,往往比還未出現症狀的病人來的嚴重;大多數人因為沒有臨床症狀,尚未察覺到食道黏膜已經出現病變,因而不會主動求醫。

胸口灼熱、胃酸逆流  典型症狀

典型的食道逆流症狀有胸口灼熱、胃酸逆流;非典型則有心臟痛、感覺到喉嚨老是有卡卡的異物感、咳嗽;少數人會出現口臭、口中有酸液;還有人會出現食物、胃酸、氣體融合在一起,而逆行到口腔的反芻現象。

其實,胃酸倒流有時是自然現象,比如說吃飽飯後打個嗝,對健康沒有影響。但是,胃酸的酸鹼值為2,屬於強酸的範圍,如果胃酸倒流的次數太過於頻繁嚴重,就容易傷及食道的黏膜細胞,出現發炎、潰瘍等病變,因而產生胸口灼熱、胃酸逆流等症狀,特別是夜間睡眠時,食道逆流症狀較容易發生,因為胃酸較容易隨重力而反流至食道,具有保護效果的口水分泌及飲水頻率也較少,此時容易影響睡眠品質,病患也常需將枕頭墊高才能稍加緩解。

胃酸過多、括約肌鬆弛  兩大主因 

之所以會發生不正常的胃食道逆流,有兩大原因:一是胃酸過多,與飲食、壓力、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相關;其次是賁門括約肌變鬆弛,常見於老人、肥胖者。人類嬰幼兒時期容易溢奶,就是括約肌功能尚未成熟,餵奶後需要拍背排氣,但年紀稍長後,括約肌發育成熟,就會改善;然而,到了成年之後,因為腹內脂肪含量上升、生活習慣不良及藥物的影響,括約肌功能又可能下降,因而導致胃食道逆流盛行率上升。

胃食道逆流有機會引起食道癌嗎? 

不正常的胃食道逆流會造成食道黏膜組織發炎,久而久之,就會出現潰瘍。有極少數的人會因為食道黏膜長久發炎、潰瘍,而引發食道腺癌,惟發生率不高,因此,胃食道逆流大致上不是致命性的疾病,可視為是一種慢性病。但包含台灣在內的東南亞國家,胃食道逆流的盛行率卻有慢慢增加的趨勢,特別是拼經濟的中年男性,罹患胃食道逆流的族群也有年齡提早的現象。

食道癌可分為兩大類,鱗狀細胞癌和腺癌。在國內,罹患食道癌的病人,鱗狀細胞癌佔了絕大多數,鱗狀細胞癌和抽菸、酗酒及嚼食檳榔有很大的關聯性。但隨著飲食西化,胃食道逆流增加,且注重養生而減少菸酒檳榔的習慣後,未來國人罹患食道腺癌的可能會逐年增加。

西方先進國家則與台灣不同,食道腺癌的發生率比鱗狀細胞癌來得高。相對於鱗狀細胞癌,食道腺癌與食用動物性脂肪、飽和脂肪、肥胖等代謝異常較有關,近年來在西方國家有逐年增多的情況。和鱗狀細胞癌相比,食道腺癌較為惡性,但若發生症狀才診斷出來,兩者治療預後皆不佳。

胸痛  是肺、心,還是食道有問題?

在人體的解剖圖中,心臟和食道兩者都在縱膈腔內,前後相距甚近,當病人因胸痛就診但心電圖檢查卻正常時,有時醫師很難在短時間內,馬上判別是肺部、心臟,還是食道的問題?通常醫師會先排除掉有可能會致命的心臟病,再釐清是否為肺部、或消化道系統的食道問題。像前文這名電子公司老闆在還未找出病因前的胸部不適症狀,有時還會被診斷為「心胸X症候群」,而給予血管舒張藥物治療。

醫師在釐清是否為消化道系統疾病時,會安排病人接受內視鏡檢查,以確認是否有消化道發炎、潰瘍的情況。不過,因為胃食道逆流症狀相當常見,並不是所有懷疑有此病症的人都需要進行內視鏡檢查。醫師一般會先判定病患的風險,一般來說男性風險較高,其他的參考因子包括腰圍粗、肥胖、不良生活習慣、代謝風險因子等等。

內視鏡檢查的用意,主要是檢查是否因為胃酸逆流造成黏膜受損、發炎、甚至狹窄,而慢性發炎鹹認為是上皮癌化的重要原因。

 中廣身材的男性  罹病高危險群

臨床經驗顯示,腰圍比較粗的民眾,罹患胃食道逆流的機率相對較高。研究也發現,胃食道逆流病人常合併新陳代謝症候群,如肥胖、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及高尿酸等,一旦改善這些合併症,胃食道逆流的情況有時也會隨之改善。

研究也發現,接受檢查的民眾如果是大腹便便、運動量不多,許多人在內視鏡檢查下可以發現食道有發炎、潰瘍以及食道裂孔疝氣的情況。檢查後若進一步詢問,有時可以發現這群人睡覺喜歡墊高枕頭,主要是因為胃酸反流至食道已超乎生理可以容許的範圍;如果平躺睡覺,總是睡不好;睡醒後如果喝一下水,就會比較舒服;然而平時因為拼經濟,為家庭打拼,得過且過的情形常常可見。

萬一病患為大腹便便的男性,又加上有抽菸、喝酒、喜歡嚼檳榔的習慣以及新陳代謝發生異常 (如前述的腰圍粗、肥胖、高血糖、高血脂及高尿酸等等),醫師在進行內視鏡檢查時,除了觀察是否有食道發炎的現象之外,也會仔細檢查食道黏膜是否有癌細胞,包括鱗狀細胞癌及腺癌,兩者一起篩檢,最符合成本效益。

纖瘦、壓力大的女性  多是胃部發炎

如果是體型纖瘦且沒有不良習慣的女性,這類女性常常因為工作或生活壓力大時,才會感到不舒服,晚上睡著了輕鬆了反而沒有感覺,並且常常伴隨有喉嚨異物感。

為求心安,不少醫師也會在這些女性患者的要求下,安排內視鏡檢查,然而大多數經由內視鏡檢查,並沒有發現食道發炎、潰瘍的情況,而以胃部發炎為主,因此,醫師有時還是會開立制酸劑讓病人服用。然而大約只有五成的病人會感覺情況改善,另外五成藥物則可能無效,她們常常需要配合調適生活情緒,才可以改善身體不舒服的情況,其實就算是藥物有效的病患,我們也常常難以排除藥物有「安慰劑效果」的可能性。

如何治療?

在臨床上,內視鏡下食道黏膜發炎的程度可分四級:

A.發炎、潰瘍的長度小於5公厘,每個發炎或潰瘍的部位沒有連接在一起。

B.發炎、潰瘍的長度大於5公厘,每個發炎或潰瘍的部位沒有連接在一起。

C.多個發炎、潰瘍的部位已經連接在一起,但連在一起的範圍小於3/4圈。(最大範圍是1圈。)

D.多個發炎、潰瘍的部位已經連接在一起,且連在一起的範圍大於3/4圈。

在健保的給付上,食道發炎潰瘍的情況屬於A或B級,健保會給付四個月的藥費,如果配合生活習慣的改善,如減肥、戒菸酒、改善代謝異常,食道逆流仍是可以治癒的;然而如果嚴重到C或D級,沒有使用藥物,很難治癒,健保可給付1年的藥費,這類病人經過長期藥物治療後,潰瘍傷口將會癒合。

市售常見的胃乳片、胃散、胃藥,可廣泛稱之為制酸劑,這些藥對於輕微的胃食道逆流症狀有一定的效果;但如果經由內視鏡檢查,已經出現發炎、潰瘍時,則效果較有限,有時病人就算吃7~8顆制酸劑,還不如一顆組織胺受體拮抗劑 (H2 blocker)或質子幫浦抑制劑(PPI)有效。在臨床上,大約有三成的病人一定要靠這類藥物才能達到改善食道發炎潰瘍的現象。然而,有些病人若突然完全停藥,其症狀復發的機會很高,這種「反彈」的現象有點像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等慢性代謝病療程,因而常常有人一吃PPI就是數年,常常接受胃鏡檢查以符合健保開藥規範,練就了一身高強的「吞劍」功夫。

要注意的是,服用這些特效藥物後,胃酸分泌量也顯著減少,時間一長,人體對營養素的吸收量可能會受到影響。西方國家的研究曾發現,長期服用藥物後罹患骨質疏鬆及骨折的風險可能較高,因而建議需要長期服藥的病人,可適當延長服藥的間隔,平日也要適時補充鈣質攝取、新鮮蔬果,並建議規律運動及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

防堵胃食道逆流 生活有撇步 

這幾年,台大健康管理中心持續幫輕度的食道逆流病人規劃生活習慣上的調適及輔助短期藥物治療,發現七成輕度胃食道逆流可因此回復到正常情況,有的病人甚至不用藥也可以治癒。生活調適上的重點如下:

1. 少量多餐、不暴飲暴食。

2. 少吃甜食、油膩的食物。

3. 多運動。

4. 減肥。

5. 飯後2小時不建議平躺。

6. 戒菸酒檳榔。

7. 建議穿寬鬆舒適的衣服,因為衣服太緊,腹壓增大,易逆流。

8. 少喝可樂、汽水等碳酸類飲料。

9. 不要太晚吃晚餐,最好離睡前2小時、不吃宵夜。

--------------------------------------------

幽門螺旋桿菌和食道逆流的關係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可分三類病程:

第一類,病人和幽門螺旋桿菌和平共處,沒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的不適症狀,在滅菌後,胃食道逆流的情況也不會增加或減少。

第二類是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併發幽門部胃炎及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這類族群本來就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而導致胃酸過多的毛病,滅菌後,胃食道逆流的情況同時獲得改善。

最後一類病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導致慢性全胃胃炎,因為胃部黏膜逐漸萎縮而胃酸分泌下降,容易發生腸組織化生,是胃癌的高風險病人,滅菌後,胃部黏膜萎縮改善,病人的胃酸分泌量增加,胃食道逆流的現象可能增加。

〔Q&A〕

Q:據說治療幽門螺旋桿菌,食道逆流會增加?

A:臨床上,驗出病人胃內有幽門螺旋桿菌,通常醫師會先進行滅菌的動作,因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族群,罹患胃癌的風險大約是未感染者的6倍,若未除菌就給予質子幫浦抑制劑(PPI),胃黏膜發生萎縮的機率也提高。不過,我們也發現,部分病人經由滅菌治療後,胃食道逆流的情況確實有增加的趨勢。

台灣、大陸、日本、韓國等東亞地區,幽門桿菌盛行、細菌毒性較高,胃癌也遠較西方國家盛行,因此碰到這類的病人,我們即使明知道滅菌可能增加日後食道逆流的頻率,通常還是會進行滅菌治療,期望能降低病人日後罹患胃癌的風險。

Q:胃食道逆流可不可以治癒?

A:臨床上常見的輕度A或B級病患,除在短期用藥物治療外,經由生活習慣的改善以及消弭代謝性風險因子,是可能治癒的。而胃食道逆流症不能單靠藥物治療,生活習慣病的改善估計約佔了七成的角色,臨床常常遇到病患藥物治療期間症狀改善很多,但是因為無法戒除抽菸、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停藥後胃酸逆流症狀就容易再度復發了。但如果病情嚴重,食道已經出現嚴重C或D級發炎潰瘍的情況時,通常不靠藥物難以根治,停藥也容易復發,此時則需擬定服用藥物的長期策略。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