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期
出刊日:2007-01-15
返回上一層【肝病外一章】脾臟 人體免疫大軍培訓營
諮詢/黃世貝(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撰稿/盛竹玲
民國95年11月下旬,台中市長夫人邵曉鈴女士遭遇重大交通事故,危急時分,醫師與家屬深入討論後,決定為其截肢並摘除脾臟,當時許多台灣民眾都默默地為邵女士祈福,也有不少人對為什麼許多重大外傷的病人常需要摘除脾臟而感到疑惑,到底脾臟在人體內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沒有脾臟也能正常生活嗎?
《脾臟在哪裡》
脾臟位在人體腹腔內左上角,靠在胃的左側、橫結腸的上方,後面則有左腎頂著,外觀為暗紅色、扁平的長橢圓形器官。它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也兼具儲存血球及清除老化血球的功能。
脾臟內有豐富的淋巴組織,淋巴細胞要在這兒停留一段時間後,才能蛻變成為具有完全免疫功能的免疫大軍,每當有細菌或病毒入侵時,這些培訓完成的免疫細胞便會傾巢而出,產生抗體以對抗入侵的病原。
《血球細胞的大血庫》
就人體的血液系統而言,脾臟是血球細胞的大血庫,平時儲存著成熟度不一的各種血球,特別是白血球及血小板。而對於血液中的廢物或老化的血球細胞,脾臟也會運用巨噬細胞加以吞噬清除,所以也算是重要的血液過濾器官。
脾臟也是人體生命形成之初重要的造血器官。在胎兒期,脾臟是血球細胞生成的主要器官之一,出生後它的造血功能逐漸退化,轉由骨髓取代,但某些人的血球生成母細胞有問題或有骨髓血液病,而無法發揮正常造血功能時,便可能出現脾臟腫大、重新啟動造血功能的情形。
《常見的脾臟問題》
一、脾臟腫大:與脾臟相關的疾病並不少見,通常以脾臟功能亢進(Hypersplenism)為表現,檢查可發現大多有脾臟腫大情形。
例如:在台灣常見的B、C型肝炎導致的肝硬化,這類患者常有門靜脈高壓,腹部臟器的血液不易流回肝臟,進而造成上游器官之一的脾臟充血,所以患者常有脾臟腫大。此時脾臟清除老化血球的功能會過度發揮,所以許多肝硬化患者最後會出現貧血或白血球、血小板過低現象。
還有某些感染性或發炎性的疾病,以及慢性溶血性貧血、白血病及其他血液科疾病,也會造成脾臟腫大。不過,由於脾臟是位於人體腹腔深部,除明顯腫大的案例外,多數的患者並不會自行從體表觸摸察覺到,而患者外顯的症狀也多半是與原有的病因有關。是故在診斷上,需結合抽血的血液學檢查、骨髓切片及影像學檢查來做鑑別診斷,而超音波是用來判定脾臟腫大程度最方便、準確的利器。
二、脾臟破裂。另一類常見的脾臟疾病,是外傷引發的脾臟破裂,特別是發生在嚴重外傷、車禍事故、可能劇烈撞擊左上腹的肢體碰觸運動時。另外,也有少數案例是因為某些特殊的病原感染,造成脾臟急速腫大、破裂。
脾臟的破裂程度,一般以脾臟外層的包膜受損程度來做區分,如果是包膜破裂,脾臟內豐沛的血液會快速湧入腹腔內,形成明顯的腹膜炎、休克症狀,患者往往疼痛難當,危險性極高。
至於脾臟實質有損傷,但外層包膜未破裂的患者,則可能在受傷數週或數個月後才出現上腹疼痛現象,或是疼痛症狀並不明顯,而延遲診斷。部分患者脾臟內的血腫會形成類似巧克力般的囊腫;也曾有患者在脾臟破裂後,血液經由破裂的橫隔膜向上流到胸部的肋膜腔,而出現血胸情形。
《摘除脾臟後 免疫力較差》
雖然脾臟的功能不少,但還不到缺少它就無法生存的地步;一般來說,對於嚴重的脾臟破裂,治療上便是以如邵曉鈴般採行的脾臟摘除術為主。病人在手術後,因為體內主要的儲血器官消失,血中血球數上升、免疫力降低,容易有呼吸道感染或肺炎。
所以要提醒這類患者,如果出現呼吸道感染症狀就要趕快就醫,以免症狀加劇或演變為肺炎;此外,脾臟摘除後的患者往後再接受某些手術時,醫師也可能會先給予預防性的抗生素,以避免術後發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