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85期

出刊日:2019-01-15

返回上一層

【請問好心肝】 身心科4問胡海國教授 專業解答

好心肝門診中心身心科特聘教授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
學經歷:
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曾任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臺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現任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專長:
身心、精神科疾病。
 

Q1:要怎麼知道家人有沒有憂鬱症?

A
生活在一起的家人,通常已習慣彼此生活的步調、講話的習慣、情緒表現的強度,當有憂鬱症時,親近的人會感受到其行為與情緒,與往常有明顯落差,例如變得不太想講話、動作變慢、總是負面思考、不快樂、缺乏生命動力,甚至睡眠習慣改變、胃口差、體重在1〜2週內明顯下降、便秘、體力變差…等。
 
一般人遇到挫折、壓力,難免也會有憂鬱感,但若經自我調適或旁人鼓勵安慰,通常在1〜2週內逐漸回復,這只是短暫的情緒現象。然而憂鬱症患者因腦內已有不穩定的病理狀況,即便自覺想改變或經旁人鼓勵,狀況卻無法改善且持續更久,建議尋求身心科的評估協助,同時以服藥加上生活情境的調整,及早醫治改善。
 

Q2:我容易煩惱、緊張,有時會有胸悶、心跳快、手心容易流汗、腸胃不舒服、頻尿等症狀,該怎麼辦?

A
這是目前身心科患者最普遍的現象,往往看過其他科卻查不出病因,才轉來求助,從身心科的觀點,認為這些不適來自於腦力達到臨界點,也就是無法支撐所謂的壓力。
 
每個人都會面臨大大小小的壓力事件,為什麼有人會無法負荷?是個性特質與生活環境互動產生的結果,累積下來讓腦力耗盡,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因此出現焦慮、失眠、心跳異常、腸胃不適等問題。
 
既然已經檢查過沒有嚴重的疾病,首先我要患者安心,再來視病情嚴重度,投予適量藥物治療,進一步就像剝洋蔥般去分析,給建議之前要先了解個性特質與生活背景,協助患者探究近期有什麼問題卡關?還是哪方面長久累積下來的壓力?找到誘發的因素才能進行「心腦操練」,幫助患者找到方法改變心境,讓腦力可以恢復彈性,提升抗壓的能力。
 

Q3:我常失眠,但很擔心吃安眠藥會成癮,該怎麼辦才好?

A
吃安眠藥會成癮,這是錯誤的認知。大部分病患就醫時已失眠好一段時間,整個人非常不舒服,由於個性或生活的調整需要時間處理,用藥可以較快幫助他們緩解,讓身體在比較舒服的狀態下進行心腦操練,才能減少負面思考而有人生的轉折,當腦部的抗壓能力增加,藥物就能慢慢減量。
 
會擔心成癮的人往往比較不會成癮,因為有警覺性,而且在醫師指示下使用藥物也比較不會成癮,因為醫師會在安全的範圍內調整劑量。成癮的人多半是自己濫用藥物,比如私下找管道買藥,或是只想依靠藥物緩解,卻沒有努力改變想法與行為,導致腦部一直卡在病理性反應,久而久之腦部對藥物的耐受性增加,需要用更高劑量才能達到緩解效果,形成惡性循環。
 
還有些案例用喝酒來助眠,但往往愈喝愈多、而且加重失眠,因為酒跟藥物有類似特性,不當使用同樣也會成癮,因此喝酒小酌怡情就好,如果帶著「解決失眠」的目標而喝,那就不好了。
 

Q4:我兒子準備留學壓力很大,近半年來常覺得有人在注意他、監視他、擔心有人要對他不利,以致不敢出門,這到底怎麼了?

A
臨床上有些思覺失調(即過去所稱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可能出現這樣的症狀,不只疑心病加重,注意力、記憶力也會受影響,所以若發病的是這些比較年輕的學生,很常見就是功課受影響,加上他們對周圍環境的敏感度變高,別人講一句話就認為針對他而來,連帶使得人際關係變得比較孤立,導致本身很容易感覺挫折,也累積很多不愉快的情緒。
 
從症狀出現到真正發病這段期間稱為前驅期,平均大約有兩年的過程,若能及早發現,醫師開立抗焦慮藥幫助緩解,加上行為做調整,比如規律生活、避免熬夜等,減少腦力被擠壓,避免內在腦部病理被激發,可預防往發病的方向發展。如果腦部病理跨過一個門檻後就是真的發病,比如診斷是思覺失調症,就需要用特定的藥物來治療,在發病早期就及早治療,治療效果也比較好。
 
精神功能是會演進的,今天的我跟明天的我是不同的,所以應該鼓勵每個人,把腦力保存在一個安全範圍,當發現自己腦力變得不夠好、對環境反應變得特別敏感,就要調整生活方式,避免壓力繼續耗損腦力,甚至往病理演變。 
(整理/張雅雯、陳淑卿)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