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89期

出刊日:2020-01-15

返回上一層

內視鏡檢查發現黏膜下腫瘤!怎麼辦?

現代人對於身體健康越來越重視,加上內視鏡檢查技術不斷的進步,在健檢時有時候可能因此意外發現「黏膜下腫瘤」(subepithelial tumors)。這到底是什麼?是否為惡性?
 
諮詢╱陳建全(臺大醫院內科部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
撰稿╱楊雅馨
 
陳小姐年約40歲,長期有胃酸逆流的困擾,最近幾個夜晚還會一直噁酸水,導致無法入睡,醫生幫她安排胃鏡檢查,除了逆流性食道炎外,卻意外發現食道有一個5公分左右的「黏膜下腫瘤」。
 
陳小姐很擔心這會不會是癌症,經過醫師的詳細解釋與進一步的檢查,懷疑可能是基質瘤或平滑肌瘤。經由內視鏡手術切除後,病理化驗結果證實為平滑肌瘤,是良性腫瘤。醫師告知陳小姐切除後就沒事了,也不用擔心這會是癌症。
 
消化道由內而外,可分為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層與漿膜層等4層,透過內視鏡檢查可以看到黏膜層表面的變化,所謂的黏膜下腫瘤也就是指:正常平整光滑的黏膜下方有不正常的隆起。
 
好發部位又以胃部最為常見,其次是食道,再其次為十二指腸,大腸倒是少見。換言之,只要內視鏡看得到的地方,幾乎都有可能會發現黏膜下腫瘤。
 
其盛行率,男女比率相當,年紀從年輕到年老都有可能,與基因多少有些關係,
所幸,黏膜下腫瘤絕大部分都是良性的,對於身體的健康影響也不是那麼大。
 
一般來說,長了黏膜下腫瘤,大部分都沒有症狀,因為腫瘤是包在黏膜下面,而黏膜表面很光滑,不像胃潰瘍是表皮層破損,病人進食後就會有胃脹、胃痛等不適症狀。
 
相對來說,如果病人有出血、腹痛等症狀,恐怕不是黏膜下腫瘤造成,應懷疑其他疾病造成的可能,如消化道惡性腫瘤、消化性潰瘍,或者是潰瘍性黏膜下的腫瘤。
 
黏膜下腫瘤藏什麼?
需靠內視鏡超音波解答
一般內視鏡只能看到黏膜下有個不正常的隆起,至於這凸起的病灶究竟是什麼?需靠內視鏡超音波(Endoscopic ultrasound , EUS)才能解答。所以,儘管統計上大多數黏膜下腫瘤為良性,但是當發現時,醫師仍會建議進一步做內視鏡超音波,以了解腫瘤究竟是什麼,源自消化道的哪一層組織,進而得知其病因、預後。
 
內視鏡超音波是把微小的超音波探頭結合在內視鏡的鏡頭前端,有3種不同的探頭,以一般胃鏡或大腸鏡檢查的方式,將超音波探頭帶入我們的腸胃道,進行腸胃道內的超音波掃描。
 
黏膜下腫瘤有許多可能,有些是胃或大腸以外的內臟器官壓迫形成的隆起。舉例來說,有時胃鏡檢查發現黏膜下腫瘤,內視鏡超音波一掃發現,原來不是腫瘤,是其他器官(例如肝臟水泡或脾臟)頂到胃了,造成胃內部呈現一塊突起,這不是病灶,是被其他構造壓到。如果是這種情形就無須處理。
 
另一種情況就是消化道本身長出來的腫瘤,如平滑肌瘤、脂肪瘤、間質瘤等。根據病況不同,處理方式也不一樣:
■ 胃平滑肌瘤(leiomyoma of stomach):
這種良性腫瘤蠻常見的,如果不是很大,建議每年追蹤即可,若連續追蹤兩年,腫瘤沒有變大,之後可間隔兩至三年再追蹤。
■ 胃脂肪瘤(lipoma of stomach):
一般來說,脂肪瘤的大小幾乎都不會有任何變化,也是建議一至兩年追蹤。病人本身也不會有任何症狀,除非是脂肪瘤的位置在消化道出入口,病人才會有進食困難、腹痛的症狀,這時會需要考慮處理。
■ 異位胰腺(Heterotopic Pancreas)亦稱迷走胰腺(Aberrant Pancreas):
這是指胰臟組織長到胃裡面去了,也就是胃壁裡面有胰臟組織凸起,稱為異位胰腺,與胰臟或胰臟癌無關,透過內視鏡超音波檢查就可知道。這種情形一般也是觀察追蹤即可。
■ 胃腸道基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基質瘤好發於胃部,胃部基質瘤可以大到10公分,也可以小於1公分左右,通常以小的基質瘤較為常見。如果胃腸道基質瘤超過2公分,有惡性可能,會建議以內視鏡手術或腹腔鏡手術切除。如果不到2公分,建議每半年到一年追蹤。
■ 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
又稱為「類癌」,也有惡性的傾向,若屬於此種會傾向切除。類癌通常會安排切片看細胞分化程度,也有分化度較低的,可以列為良性。若是惡性,治療方式以將腫瘤切除乾淨為目標,對於無法完全切除或是已經發生轉移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則根據其病理報告(侵犯器官及細胞分級)來安排適合的治療方式。
 
手術方式視情況而定
目前對於黏膜下腫瘤的處理原則,大部分都還是以定期追蹤、觀察為主,對於大於2公分的胃腸道基質瘤或其他較大的黏膜下腫瘤,則會建議接受手術切除。
 
至於該用內視鏡手術還是腹腔鏡手術?則依腫瘤的特性、位置、手術的難易度而定。以胃平滑肌瘤而言,若超過3公分則會建議使用腹腔鏡手術摘除;胃脂肪瘤由於組織特性較為柔軟,6公分以下還是可以採用內視鏡手術的方式取出,然而,脂肪瘤大多為良性,通常是不需要手術切除,除非病人的脂肪瘤一直在變大。
 
至於內視鏡手術,到底是該採用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或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通常得依主刀醫師的判斷而定,通常ESD比較有機會完整切除。然而不論是內視鏡手術或腹腔鏡手術,一律都得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治療。
(圖說:內視鏡超音波的設備有兩大類、三種:1. 細徑超音波探頭)
(圖說:2. 扁型掃描內視鏡超音波)
(圖說:3. 環狀掃描內視鏡超音波)
(圖說:內視鏡下發現的黏膜下腫瘤影像。)
(圖說:內視鏡超音波影像可協助醫師判讀腫瘤(紅圈處)的性質。)
 
疑惑解除補給站
Q黏膜下腫瘤需要先做切片嗎?
A要確認黏膜下腫瘤為良性或惡性,一般來說,還是得進一步做細胞學檢查,才能更準確的鑑別腫瘤的型態。然而,這些腫瘤因為位處深層,一般的切片檢查方法通常無法取得組織做病理檢驗,成功率僅約3成。另外,也有經內視鏡超音波細針抽吸(EUS-FNA)的方法,可以提升診斷率。
 
目前對於這些深處腫瘤的評估,內視鏡超音波是較為理想的進一步檢查工具。經由內視鏡超音波檢查後,若懷疑該黏膜下腫瘤為惡性,則會建議直接進行手術摘除。
 
Q黏膜下腫瘤除了內視鏡超音波檢查外,還要加做電腦斷層、磁振造影嗎?
A要確認黏膜下腫瘤是否採用內視鏡手術治療,可以藉由電腦斷層檢查進一步的辨別。透過電腦斷層可以清楚知道其腫瘤為「內生性」還是「外突性」。至於,磁振造影是否該做?若透過電腦斷層仍無法分辨病灶的原因,才需要考慮進一步做磁振造影檢查。
 
Q做內視鏡超音波檢查也要清腸嗎?
A做內視鏡超音波跟做腸胃鏡很像,口腔先噴局部麻醉,亦可採無痛麻醉,然後醫師會伸一隻管子從食道進入胃腸,到達病灶後再啟動管子末端的超音波掃描器,利用回波觀察病灶。為了讓回波清楚,醫師可能會打水進胃腸,病人可能會覺得腹脹、想吐,但不致有嚴重的副作用。
內視鏡超音波檢查需要空腹8小時,若檢查部位在大腸,則需加做清腸。
 
Q黏膜下腫瘤可以利用內視鏡手術切除嗎?
A黏膜下腫瘤大小、位置等是否可以進行內視鏡手術切除,還是得交由內視鏡手術專家判斷,如果醫師認為成功率低,還是得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如腹腔鏡手術、甚至傳統剖腹手術。
內視鏡手術住院時間,約3天就可以出院,部分負擔費用約6萬到10萬元之間。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