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66期

出刊日:2014-04-15

返回上一層

肝也會長石頭?

一般人常聽說腎結石、膽結石,其實肝臟也會長結石。肝內結石如果體積小、未造成膽管阻塞,一般多無症狀;但若有悶痛感,就要進一步治療了。 
 
諮詢╱蘇東弘(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撰稿╱丁彥伶
 
  為了解健康狀況,黃太太和先生一起參加全身健康檢查,檢查報告出來,竟顯示黃太太的肝臟有鈣化點,研判是「肝結石」,黃太太很驚訝也很擔心,以前只聽過膽結石,肝怎麼也會長結石?由於常聽說有膽結石,通常要把膽囊整個拿掉,那肝結石也要把肝切掉嗎?會不會很危險呢?全家人都非常擔心。

 

肝結石 膽汁鈣化引起

 
  肝結石實際應稱為「肝內結石」,是膽汁結晶、鈣化引起。我們的肝裡有膽管,但是膽汁並非由膽囊分泌,而是由肝臟分泌。肝臟分泌的膽汁經由肝內的膽管流出肝臟,匯集到肝臟外部的總膽管,之後存在膽囊內,以備人因飲食所需而分泌到腸道內跟食物混合、消化食物。以通俗的觀點來說,膽囊就是個水庫。
 
  膽汁鈣化最常發生在膽囊內形成膽結石,但也可能在膽道及肝內的膽管形成,在膽道內形成稱為「膽道結石」,在肝內膽管形成稱為「肝內結石」。肝結石可能是單純肝內膽小管形成的原發性肝內結石,也有可能是總膽管結石向上游堆積造成。
 

膽道感染 肝結石主因 

 
  肝結石和膽結石的成因一樣,最常見是因為膽道感染,由於膽汁成份有膽鹽、膽固醇、卵磷脂、脂肪酸、膽紅素及電解質等多種物質,感染會造成膽汁成分比例不正常,便可能使膽汁形成鈣化的膽沙、膽結石,而溶血性貧血也可能形成結石。結石的種類有膽固醇結石、膽色素結石,以及鈣質石。
 
  膽道感染的原因不明,早期因為衛生環境不佳,多因寄生蟲感染引起,現在則多半是細菌感染,膽管感染發炎容易形成結石,而結石的形成又讓膽管發炎,造成惡性循環。而膽道狹窄,也是造成膽、肝結石的原因,可能是先天性的狹窄,或是後天膽道反覆發炎引起狹窄。
 
  膽、肝結石的患者以女性居多,醫學教科書上指出,肝內結石的高危險因子有「4F」:女性(female)、多產(Fertilization)、40歲以上(forty)、肥胖(fat),推斷可能和荷爾蒙有關,以及飲食過多高油脂的食物,因膽固醇過高也容易形成膽結石、肝結石。
 

肝結石阻塞膽管 可能造成悶痛感

 
  肝結石如果體積小、未造成膽管阻塞,一般多無症狀,所以有不少患者都是因為進行健康檢查才發現。但若肝結石造成膽管阻塞,膽汁排出不順可能會引起悶悶的脹痛感,若結石阻塞解除,悶痛感可能又會緩解,這種情形可能會反覆發生。
 
  由於肝臟很大,佔據腹腔的範圍很廣,從右上腹到上腹部的位置,所以阻塞時的腹痛可能會引起右上腹脹痛、上腹疼痛,疼痛甚至可能轉移到後背,而誤以為是後背痛。肝結石若發生感染,除疼痛外還會引起畏寒及發燒,若發生膽道阻塞、膽汁不流通則可能引起黃疸,會有皮膚發黃、眼白變黃及茶色尿等症狀。
 
腹部超音波可檢出肝結石
 
  超音波是發現肝結石的利器,超音波的敏銳度很高,最小可以偵測到0.2公分的肝結石。如果用X光,因為結石的構成性質問題,有時無法檢出。
 
  超音波確定有肝結石後,如有必要可安排電腦斷層檢查肝內結石膽管阻塞的範圍,磁振造影則可進一步分析結石及膽道是否有狹窄等異常狀況。如果需要治療評估,還可以再安排內視鏡逆行性膽胰攝影,經由內視鏡,經食道達12指腸後,再把導管深入膽管,注入顯影劑照X光,偵測膽道、或肝內結石的位置和範圍,評估是否可以內視鏡移除或需要手術處理。
 
  若肝內結石的位置在比較週邊的位置,無法用膽胰鏡檢查,還可以利用「經皮穿肝膽管攝影」,即經X光導引,穿過皮膚後將導管深入肝臟,注射顯影劑後在X光下偵測肝結石的位置。
 

肝結石未阻塞膽道 先觀察

 
  若確定肝內結石沒有發生阻塞的危險,通常不會採取治療,一來因為治療比較困難,二來肝內結石很容易復發,因此醫師通常會建議先觀察。若有治療必要,且結石可能為膽固醇結石,可以先用溶解膽固醇結石的藥物看是否能溶解。但亞洲人多是色素結石,由於色素結石的機轉可能是過多的未結合型膽色素和鈣產生結合,所以結石很硬,因此溶結石的藥物通常不太有效。
 
  如果結石不多,進行內視鏡膽胰攝影時也可同時把結石夾除,若無法利用膽胰鏡取石,經皮穿肝檢查時也可以利用導管把結石推到腸子裡,讓結石經由腸道排掉。倘若肝內結石多,而且位置太週邊,為免結石反覆感染引起慢性發炎,長期有引起膽管癌的危險,可能得進行肝葉切除治療。
 
  但即使切除肝葉,也不保證能根除,因為其他的肝內膽管仍可能再發生結石,比較危險的患者,是肝內結石「一群一群」出現的這類,必須密切追蹤,避免有膽管癌的危險。
 

肝結石易復發 需定期追蹤檢查

 
  肝、膽結石的患者可能因為體質的關係,很容易復發,尤其是膽管狹窄者,即使取出結石,還是容易再發。另外,利用內視鏡取出肝內結石時,因為要把十二指腸乳突的括約肌打開才能從腸道進入膽道,所以此後細菌可能會經由鬆弛的括約肌造成逆行性膽道炎,而造成結石復發。
 
  一般的建議是患者飲食要清淡,避免因膽固醇過高而使結石發生率升高,多喝水也有助稀釋膽汁,減少膽汁過濃形成結晶並進一步沈澱形成結石。若肝內結石為色素結石,因體質影響而較難預防,建議每年至少做一次追蹤檢查。
 
  若膽道狹窄者發現膽管擴張、管壁增厚,顯示患者的肝內結石反覆發生,且不斷成石、排石,為免形成惡性病變,必要時可能需在狹窄處進行切除整形及腸道引流術。
 
  如果醫師診斷有肝結石,但只需要追蹤者,平日要注意飲食控制以及可能的發病前兆:如右上腹有悶痛感、發燒及黃疸。此時要儘快就醫。就醫時可能需使用抗生素治療或是取石、放置膽汁引流管使膽汁流通,並使細小的結石流出。
 
  引流管放置的期間要避免劇烈運動、搬動重物等。如果黃疸復發或有發燒的現象應盡早就醫。
 

◎好健康冷笑話

問:人體哪裡長石頭,連X光也照不出?
答:人體全身上下有許多部位都可能長石頭,從上到下如眼結石、牙結石、膽結石、胃結石、腎結石、膀胱結石、輸尿管結石、痛風石等,「石」在有夠多!但唯有一種石頭是連X光也照不出來的,猜猜是哪種石?----心上的大石!
 
 
〔Q&A〕
Q:醫師說我的肝臟中有1.2cm的鈣化點,為什麼會有鈣化點?要緊嗎?
A: 肝臟鈣化病灶與肝內結石有時不好區分,不過多半可由遠端膽道有無擴張來分辨。若醫師研判偏向肝內結石,因為仍有膽道癌發生的機會,所以建議依照醫囑定期追蹤。其他鈣化病灶的成因可能是感染、創傷留下的「疤痕」,少數為血管瘤或肝轉移的鈣化表現,有時是高回音性的肝圓韌帶。臨床醫師會根據病人病史以及臨床表現給予追蹤建議,不過此樣病灶多為良性,無須過度擔心。
 
Q:我聽說,肝結石會一再復發,是真的嗎?可以預防嗎?
A:肝結石常有復發的情形,無論膽固醇結石或色素結石都是。對於色素結石的預防,因為多為體質與原發疾病相關,能做的只有增加飲水量以及治療原發疾病。對於膽固醇結石的預防,則是遵照低脂高纖的守則,做好體重控制以及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