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期
出刊日:2014-01-15
返回上一層關於抽血的10大疑問
諮詢/徐思淳(臺大醫院檢驗醫學部主治醫師)
撰稿/吳思瑩
抽血是檢驗許多身體異狀最直接的方法,不過,害怕抽血的人不少,有人一看到針就害怕,有人曾經被抽兩次、三次才抽到血,有人甚至抽完血,人也暈倒了,從此在心理留下陰影。抽血有這麼恐怖嗎?究竟抽血時有哪些應該注意的事?
1:為什麼抽血常抽的部位是手臂?
答:手臂肘關節血管淺且較粗,比較容易找到血管;此外,抽手臂此一部位,被抽血者可依靠桌面,方便醫療人員操作。
2:為什麼有時候會不容易抽到血?
答:原因很多,除了技術問題外,若天氣很冷,抽血者血管收縮、四肢血液較少,就不容易抽。此外,若體型過胖、皮下脂肪厚,抽血時也不容易確定血管的位置與深度。再者,做過化學治療及發生過血栓性靜脈炎而造成血管硬化的人,或是老人家皮下組織較鬆弛,血管會到處跑,也會比較難抽血。現在雖然有影像處理輔助工具可以幫助醫療人員搜尋血管,但這工具不是那麼好用,所以偶而抽不到血的情況很難完全免除。
3:為什麼有人抽血後會暈倒?哪些人是高危險群?有過這種情況的人,下次還可以抽血嗎?如何預防暈針?
答:抽血暈針的原因也很多,通常容易緊張、較神經質的人是高危險群,其副交感神經因疼痛亢進,心跳暫時變慢導致腦部血流不足而昏倒,但通常很快就會醒過來。
暈針情況很難預防,如果已經發現被抽血者情緒緊張,就應該讓他休息一下,等情緒平靜緩和再來抽。同時,醫療人員也會請被抽血者做一些事情轉移注意力,像是慢慢數數、深呼吸,都有助於轉移對抽血的恐懼。若曾有抽血暈針經驗,可告知抽血者,視情況躺著抽血,也可避免再次暈針。
4:如果手臂血管很難抽,還可以抽哪裡的血?
答:通常手臂不能抽或抽不到血,就會抽手背的血管。如果上肢都不適合抽,也可以抽下肢,也就是腿部的血。此外,若醫師替患者急救時,一時抽不到患者手臂或手背的血,也可以抽股靜脈或股動脈的血;至於不容易配合的小嬰兒若需抽血,必要時可以抽脖子兩側的外頸靜脈。
5:抽血之後,要不要按壓傷口?壓多久?要不要揉?手臂要不要彎曲?為什麼?
答:抽血之後一定要壓住傷口,至少按壓10分鐘,因為如果被抽血者肝不好而導致血小板較低,或凝血功能有問題者,都會流蠻多血。但按壓時不要揉,這樣反倒會瘀青。另外,常見被抽血者抽血後以手臂彎曲來止血,這其實算是按壓傷口的偷懶方法,但由於並未真的壓迫住傷口,跟貼膠帶一樣,效果並不好,建議不要依賴彎曲手臂止血。
6:抽血後傷口處瘀青怎麼辦?如何照護處理?
答:抽血後瘀青的原因很多,當抽血者下針時不慎刺穿血管,或操作未注意、拔針時忘了先鬆開止血帶、血管內壓力大或是抽血時動來動去致使血液外滲,以及抽血後傷口沒加壓足夠時間,都可能形成瘀青。目前沒有藥物可讓瘀青快速復原,有些人因為凝血功能不好,瘀青會較嚴重,一般而言,通常小一點的瘀青約3~7天,大一點約1~2周內身體會自行吸收而消失,也可用熱敷舒緩。若能於抽血後確實壓迫止血,就是預防瘀青最佳方法。
7:抽血時上臂綁一條鬆緊帶,作用為何?
答:鬆緊帶就是止血帶,綁上去會限制靜脈血液回流,且綁縛的部位以下,靜脈血管會隆起,方便醫療人員抽到血。通常止血帶不宜綁縛超過2分鐘。
8:什麼情況下抽血檢查需要空腹?
答:抽血必須空腹的原因,是擔心血清中的脂肪成分會干擾檢驗的測定。過去的生化檢驗是使用「比色法」,利用檢體吸光度的變化來測定,因此若是飯後抽血,血清中的脂肪成分上升,就會干擾檢驗。近年技術進步後,大部分生化檢驗項目,像肝功能及膽色素都不需要空腹,目前只有進食之後會受到干擾的血糖和血脂肪(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這兩項才需要空腹。空腹時間至少8小時,可以喝少量白開水。
9:一次可以抽多少量的血?
答:每次檢驗所抽的一管血液,大多在20ml以下,抽血量並沒有嚴格規定。根據血液基金會資料,一般成年人的全身血量(公升)大約是體重的十三分之一,若體重60公斤的人,全身血量約有5000ml,即使抽血失掉1%約50ml,對身體也沒有什麼影響。不要忘了,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一次捐血量最多可達500ml。除非因為住院醫療所需,短時間內抽血太多量,少數人有可能產生貧血症狀,大部分人一星期抽一、兩次都沒問題。
10:抽血後多久可得知結果?
答:視各醫療院所個別情形而定,急件及特殊檢驗有可能當天即可得知結果,若是一般情形,由於醫療院所都很重視檢驗品管,所以檢驗結果出爐後仍必需加上審核的時間,一般檢驗報告約3天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