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期
出刊日:2010-01-15
返回上一層預防癌症 顧好身體避免器官發炎受損
種子在好的土壤會長出好的果實,但在壞的土壤則會長出壞的果實,人體腫瘤的發生也是如此,如果器官組織感染病毒、細菌,或有害物品引起發炎病變,長久之後,也較容易引發癌症。
撰稿/翁孟慈(亞東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
癌症是國人10大死因之首,而由於癌症的難以治療,使得一般人聞癌色變。目前有越來越多的資料顯示,除了表皮細胞本身功能異常之外,腫瘤周圍微環境的病變也是導致癌症生成的重要因素。
受損肝組織 較易長出肝癌
2009年10月在法國凡爾賽舉辦的一場癌症醫學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umor microenvironment)中,一篇肝癌與肝臟健康的研究指出,當肝臟結節植入正常老鼠的肝臟,不會發展成腫瘤,但若植入已被毒素誘發受損的老鼠肝臟中,則會促成肝癌的快速生長。這個現象同樣也在乳癌,卵巢癌、大腸癌、黑色素瘤、神經膠質瘤及卡波西氏瘤這些腫瘤中可以觀察到,這也顯示了癌症周圍微環境與癌症的生成息息相關。
多種癌症與所在組織良莠關係密切
周圍微環境會促使癌症形成這個觀念首先是由Paget這位學者在1889年提出,他認為種子在好的土壤會長出好的果實,相對的在壞的土壤會則會長出壞的果實。這個理論在近幾年紛紛獲得證實,諸如:子宮頸感染與子宮頸癌;抽菸致表皮細胞受損,易致肺癌;攝護腺發炎較易致攝護腺癌;膽管結石與膽管癌; 慢性B型或C型肝炎感染易導至肝硬化進而發展成肝癌,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癌及胃黏膜淋巴瘤等都可加以佐證。
血管新生 促使癌細胞生成關鍵
當組織處於急性發炎時會有自動修復的功能,一旦發炎反應無法緩解,演變成慢性發炎時,就如同傷口一直無法癒合,此時會吸引許多平滑肌細胞、纖維母細胞及免疫細胞,如噬中性白血球、B淋巴球、T淋巴球及巨噬細胞等,並釋出發炎媒介物質和生長因子,這些物質會導致周遭組織重新塑造 (remodeling) 以及血管新生 (angiogenesis)。
血管新生是促使癌細胞生成的一大指標,以往認為血管新生只與腫瘤細胞相關,新的研究則顯示血管新生與腫瘤細胞、發炎細胞及組織本身細胞都會交互作用。血管新生增加了癌細胞的養份供應,周遭組織重新塑造則有利於癌細胞侵入或轉移,這些變化皆提供了癌細胞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
降低發炎 可望預防癌症發生
這個新發現也提供了新的癌症治療方法,所有處於這微環境的細胞都可做為癌症治療的目標,藉由調節這些免疫細胞降低發炎反應,可望達到預防癌症的功效。目前已有一些藥物,例如Tamoxifen可針對表現女性荷爾蒙受體的腫瘤;Aspirin及一些非類固醇消炎藥可預防大腸息肉生成; 新一代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COX2)可調節血管新生等,但因這些藥物尚有其它副作用,仍需審慎評估其臨床應用的時機。
多種方法 可降低發炎頻率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這類治療主要在於預防早期腫瘤生成,期望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質,一旦腫瘤轉移並不適用於治療末期腫瘤。
除了使用上述這些藥物,降低發炎的頻率才是治本的方法,例如篩檢是否有B、C型肝炎病毒感染,如果有須每隔半年定期追蹤肝功能、胎兒蛋白及腹部超音波、戒菸、未有性經驗女性可接受子宮頸癌疫苗施打及檢驗幽門螺旋桿菌,若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且有症狀可考慮自費殺菌等,以降低身體發炎,預防早期腫瘤之生成。
長期慢性發炎,肝臟受損,容易導致癌症。肝臟感染B型或C型肝,容易產生肝癌,就是一個常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