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82期

出刊日:2018-04-15

返回上一層

內視鏡超音波檢查 深入消化道的「第三隻眼」

超音波被形容為醫師的第三隻眼,但是一般超音波檢查會受到氣體阻礙,從體表用超音波檢查消化道器官侷限甚大,而結合了內視鏡(胃鏡及大腸鏡)的超音波檢查,可突破限制,讓檢查更無死角。
 
諮詢/陳建全(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
撰稿/丁彥伶
 
一位50多歲的公司主管參加公司健檢,接受胃鏡檢查時發現有食道黏膜下有一塊凸起,他非常擔心是不是癌症,經醫師安排進行「內視鏡超音波」檢查,發現是一個1公分的食道肌瘤,是良性的,讓他鬆了一口氣。
 

內視鏡加超音波 功能更強大

內視鏡超音波,顧名思義就是在內視鏡的前端有一個超音波的裝置,結合了兩種工具。一般的超音波檢查是經皮膚透過一些介質進行體內的掃描,而內視鏡超音波則是可以經口從食道、胃腸道深入體內,或是經由肛門進入大腸直腸等中空的器官,檢查消化道腫塊或就近觀察附近的器官。最常使用的是經口的內視鏡超音波,不但可以診斷腫瘤侵犯深度、腫瘤來源、協助判斷腫塊是否需要切除,還可以就近觀察附近的器官疾病如胰臟、膽道及淋巴結等構造相關疾病。
 
內視鏡可以說是一種「眼見為憑」的檢查工具,它可以把經過的臟器管腔表面看得一清二楚,黏膜有什麼破損、突起、出血等等,都可以得到很確實的檢查,但是對於黏膜下的病灶,內視鏡就無法給予明確的診斷。例如胃鏡可看到胃壁有凸起病灶,但無法得知凸起病灶下的組織有什麼變化,而內視鏡超音波就可以利用聲波的變化,大致了解腸胃道黏膜壁下的病灶為何。
 
內視鏡超音波可以檢查的器官包括:食道、胃部、大腸及其周邊器官;還有胃食道黏膜及黏膜下病灶。例如上消化道的黏膜下腫瘤,經由一般的腹部超音波檢查不易,內視鏡超音波可以偵測黏膜下深層的肌肉層;而胰臟、膽囊和部份的肝臟,以及大腸周邊的臟器,也可以在沒有腸氣的干擾下,進行更精確的檢查。
 

有利於檢查胰臟、膽道病灶 必要時可一併治療

一般的超音波例如腹部超音波,是經皮進行掃描,但是若要檢查腹腔比較深層的器官如胰臟或是膽道等,可能會因為腸道中的腸氣阻擋而形成檢查死角。雖然這些器官也可以經由其他檢查如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來診斷,但是如果病灶在臟器的角落被遮蔽住,檢查也會有困難,而內視鏡超音波將超音波置於內視鏡上,可突破表皮和腸道氣體的障礙,可以直接從腸道偵測附近的臟器,尤其是對於在腹腔深處的胰臟可以檢視得更清楚。
 
內視鏡超音波目前有兩種,一種是在檢測胃腸道腫瘤時,利用標準胃鏡,在胃鏡前端置放迷你內視鏡超音波檢查探頭(miniature probe),它的深度可以看到黏膜下1公分左右的食道壁、胃壁、腸壁。如果是要檢視胰臟或是膽囊、腹腔內淋巴結等比較深部的組織時,就要搭配弧形的內視鏡超音波(Convex EUS),超音波可以穿透胃或食道壁,能檢視3到5公分深的內部。
 
內視鏡超音波除了可以進行檢查以外,也可以同時進行穿刺採樣、切片,或是細針抽吸、注射等,甚至是注入藥物治療腫瘤等病灶。
 
例如胰臟腫瘤惡性度高,發現時往往較晚,雖然也可以透過體表穿刺取胰臟組織,但是胰臟在胃的後方,有一些角度經體表比較難取樣,採用經由胃鏡進入的內視鏡超音波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病灶並利用細針抽吸進行採樣切片。如果已經確知為惡性腫瘤,甚至可以搭配細針注射化學藥物或是酒精注射治療腫瘤。
 
又如在胰臟炎的治療上,也可以根據胰臟化膿的位置,經胃部放置引流管到胰臟進行引流;而膽方面如果因為腫瘤導致黃疸,也可以在內視鏡超音波導引下經由細針穿刺,將阻塞膽汁經由消化道引流出去。
 
現今醫學在膽胰道的治療上有很多的改良,例如遠端膽道的病變,目前還是以內視鏡逆行性胰膽道攝影(ERCP)為優先採取的檢查,但若因為有腫瘤或膽道結石阻塞,導致插管失敗,或是要進行腫瘤侵犯程度的判斷時,內視鏡超音波是很好的替代檢查方式。另外,迷你超音波探頭也可以搭配內視鏡,經由逆行性胰膽道攝影法進入膽道進行檢查,可以更正確判斷膽管癌的分期。
 

檢查前要禁食8小時 可採用無痛麻醉

進行內視鏡超音波要注意的事項和做腸胃鏡一樣,必須要先禁食8小時使胃淨空,檢查時才不會被食物殘渣影響,也可以減少檢查時食物逆流嘔吐嗆入肺部的危險。另外,如果平時有服用抗凝血劑等藥物,最好在檢查前一週遵醫師指示暫停服用藥物;若有食道狹窄或穿孔風險、排斥內視鏡者,也可能不適合進行檢查。
因為內視鏡超音波還要加上超音波掃描的時間,所以檢查的時間會稍微久一點,患者如果沒有採用無痛檢查要忍耐一下,如果同時要進行穿刺檢查採樣,或是病灶引流時,也會需要更久的時間,為了避免患者疼痛或不適,也會給予麻醉藥物。因為檢查時喉嚨有噴麻醉藥,檢查後最好隔2小時再進食,以免嗆到。
 

3種檢查工具比較

檢查工具
內視鏡超音波
超音波掃描儀
內視鏡
儀器介紹
內視鏡結合超音波,可以經口從食道、胃腸道深入體內;或是經由肛門進入大腸直腸等中空的器官。
超音波掃描儀包含主機和探頭,探頭可發射和接收超音波,經皮膚透過一些介質進行體內的掃描。
 
利用一根直徑約0.9公分的細長軟管,前端有鏡頭,可深入人體腸胃道等管腔內進行檢查。
特點
內視鏡超音波可以偵測到黏膜下深層的肌肉層;而胰臟、膽囊和部份的肝臟,以及大腸周邊的臟器,也可以在沒有腸氣的干擾下,進行更精確的檢查。
超音波掃描不具侵入性,又能即時性觀察其取得清晰的影像,操作又很方便,可從各種角度去觀察身體器官。
可以把經過的臟器管腔「表面」看得一清二楚,包括黏膜是否有破損、突起、出血等。若發現疑似病灶,還可由腸胃鏡上的小洞伸入夾子做切片檢查。
缺點或限制
屬於侵入性檢查、檢查時間較久。
超音波會受到氣體或骨骼阻擋,例如若要檢查腹腔層的器官如胰臟或是膽道等,會因為腸道中的腸氣阻擋而形成檢查死角。
屬於侵入性檢查。對於黏膜下的病灶為何,內視鏡無法給予明確的診斷。
 
 
 
▲在內視鏡前端有迷你的超音波檢查探頭,可深入檢查病灶。
 
▲內視鏡超音波是檢查消化道的利器。
 
▲內視鏡超音波可穿透食道壁,看到凸起病灶的內部構造。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