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期
出刊日:2013-01-15
返回上一層菸酒檳榔樣樣來 小心罹患食道癌!
諮詢╱李章銘(臺大醫院外科部胸腔外科主任)
撰稿╱林如平
家住桃園的彭先生,長年菸、酒、檳榔不忌口,3年多前吃不下嚥,覺得不對勁,知道可能不是好現象,卻因害怕面對現實選擇逃避。儘管女兒幫忙掛號5、6次,他都「落跑」沒去,直到後來終於鼓起勇氣接受檢查,證實罹患食道癌。
為了抗癌,彭先生一周有5天要做化療,連續做一個月,每天搭電聯車北上,就像上班一樣,化療的辛苦、難以吞嚥的副作用,也讓他體重從60多公斤,暴瘦到52公斤,看得90高齡的老母親心疼不已。
家住台中太平的72歲江先生,17歲就開始抽菸、喝酒、吃檳榔,一吃就是長達50年,改也改不了。6年多前,他某次飯後肚子痛,只好服用止痛藥,心想這不是辦法,就醫檢查赫然發現是食道癌。生病後,他先做化療,再電療,將腫瘤縮小後,才開刀切除,術後至今6年,恢復得還不錯。走過罹癌過程,江先生珍惜病後重生的每一刻,現在不但每天運動,更滴酒不沾,菸和檳榔也戒掉了,重拾健康人生。
民以食為天,人每天一張開眼,就不斷地在進食,可想而知哪天無法吃東西了會有多痛苦,而食道癌就是這樣一種,美食當前卻難以入口的病症。
2011年食道癌高居國人10大癌症死亡原因的第6名,死亡數約1450人,逾9成患者是男性,好發於50到60歲。不過,食道癌死亡率還有逐年緩慢攀升及年輕化趨勢,近年來死於食道癌最年輕的患者甚至落到25到29歲區間,是不容忽視的疾病。
食道癌 9成鱗狀細胞癌
食道長度約25公分,上接口腔咽喉,下連胃部。食道癌可分鱗狀細胞癌及腺癌,通常9成患者為鱗狀細胞癌,多發生在食道上方三分之二黏膜;至於腺癌,主要發生於食道及胃交界位置,胃食道逆流導致胃酸往上跑至食道,是罹腺癌的因素之一。
菸、酒、檳榔、滾燙食物 易引發食道癌
食道癌發生原因與抽菸、喝酒、嚼檳榔有關。研究發現,若有上述危險因子其中一項,就會較一般人增加兩倍的罹癌風險,而且危險因子具有加乘效果,如果同時有兩種以上危險因子,如長年抽菸又喝酒,其罹患食道癌風險是一般人12倍;如果菸、酒、檳榔樣樣來,得到食道癌風險更是常人的40至60倍。
值得注意的是,吃太過滾燙的熱食也是危險因子之一,但每個人對吃熱食的忍受程度不同,有些人是「貓舌頭」,一點燙都無法接受,有些人吃很燙的食物也不覺不舒服。過燙是指溫度超過65度以上,但進食時對於溫度的拿捏無法如此精準,一般而言,若食物下肚後,覺得喉嚨有燒燙熱感,通常代表食道黏膜已受傷,以後最好避免再吃這麼燙的食物。
不過,吃的太燙與吃太辣並不等同,吃太辣並無研究顯示會增加食道癌風險。
其他危險因子還包括有無家族史、年齡大於45歲、男性、喜吃醃製等含亞硝酸基胺類的食物、食道曾經受損,包括食道化學灼傷、食道失弛症、巴瑞氏食道、跰胝症、頭頸部腫瘤等。若有3項以上危險因子,最好定期接受檢查。
食道癌的預防,首要改善生活習慣,比如說少碰菸、酒及檳榔、少吃醃製食品、避免吃過燙的食物等。也有研究顯示:每天喝適量的茶、咖啡也可達到預防食道癌的效果。
◎容易罹患食道癌的危險因子包括:
1.食道癌家族史
2.抽菸
3.飲酒(大量)
4.嚼檳榔
5.習慣吃高溫的食物,比如熱湯
6.年齡大於45歲
7.男性
8.喜吃醃製等含亞硝基胺類的食物
9.食道曾經受損,包含食道化學灼傷、食道失弛症、巴瑞氏食道、跰胝症、頭頸部腫瘤等
建議符合3項以上危險因子之民眾,要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吞嚥困難 常為晚期食道癌
食道癌的常見症狀包括吞嚥疼痛或吞嚥困難、不明原因之體重減輕、胸口疼痛、聲音沙啞及咳嗽一直好不了等,唯早期症狀通常不明顯,多數人都是因食道因腫瘤阻塞,出現食不下嚥、吞嚥困難症狀,或腫瘤破裂出血,才會就醫,此時已是食道癌第三期或第四期,預後情況不佳,十分可惜。
診斷食道癌,可透過X光、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以及上消化道鋇劑攝影。另外,內視鏡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或正子攝影等,也是發現食道癌的檢查利器。
◎食道癌的常見症狀:
1.吞嚥疼痛或吞嚥困難
2.不明原因之體重減輕
3.胸口疼痛
4.聲音沙啞及咳嗽一直好不了
建議如有以上症狀時,務必就醫做進一步檢查
食道癌一至三期 手術為佳
食道癌分期主要根據「TNM」原則,也就是腫瘤侵犯程度(T)、有無淋巴轉移(N)、是否轉移其他器官(M)。通常腫瘤若在食道表面黏膜或下黏膜,尚未侵犯到肌肉層,也沒有淋巴轉移者,此為食道癌第一期。
若腫瘤刺穿至肌肉層,但未出現淋巴轉移;或腫瘤未刺穿肌肉層,但已有少數淋巴侵犯轉移者,此為第二期。如果腫瘤既刺穿肌肉層,又有淋巴轉移,屬於食道癌第三期。一旦食道癌發生器官轉移,即為癌症第四期。
一般而言,三期內的食道癌皆可考慮手術治療,切除腫瘤。當腫瘤未侵犯至下黏膜層時,而無淋巴腺轉移之現象者,可透過內視鏡治療,如光動力療法、射頻燒灼、冷凍治療、黏膜切除等方式切除腫瘤。一旦癌細胞已超過下黏膜層,且腫瘤侵犯至肌肉層,又有淋巴轉移者,就可能需採取傳統的開刀治療。
不過,食道癌第二期末或第三期者,開刀前可先接受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相較於只接受手術的患者,預後會更好。
然而,若已經是食道癌末期,就不建議手術,而是採取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等療程。
基本上,食道癌第一期的5年存活率超過8成;第二期約5至6成;第三期僅2至3成;到了第四期僅約1年。
食道癌微創手術 傷口大幅縮小
傳統的食道癌手術是非常困難的大手術,開刀範圍廣及胸部、腹部,醫師必須切除食道腫瘤病灶,並取胃部或大腸組織,重新接合至食道進行重建,手術過程困難,患者需在胸部及腹部各挨一刀,傷口至少長達60公分,身上恐留下兩大刀疤,通常得住院2至3周,復原時間久。
不過,近年來胸腔內視鏡及腹腔鏡等微創手術也日漸普及,醫師會在患者胸部開4個2至3公分小傷口,切除腫瘤病灶後,腹部再開數個0.5至1公分傷口,並將胃管連接到食道,或取下大腸中的30公分降結腸或橫結腸,重新連結至食道切除的病灶。傷口較傳統開刀大幅縮小,不過是否能採取微創手術需視腫瘤大小及位置而定,不是所有食道癌都適合。
食道癌術後需嚴防併發症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接受食道重建後,營養吸收功能恐受影響,因連結部分的胃接至食道,會導致胃容量變小,消化速度變慢、食量可能減少,在營養不良的情況下,患者的組織癒合能力會變差,身體容易發炎,恐影響術後身體修復狀況。另外,食道連接胃管,易造成胃食道逆流或吸入性肺炎,導致呼吸困難等併發症。
此外,食道癌手術範圍廣,手術必須進行大範圍切除,包括胸部、腹部及頸部都會受影響。加上食道癌發現時往往已是晚期,這些都會影響食道癌的治療效果。根據統計,食道癌手術出現併發症機率達40%,文獻記載有10%的人恐會出現死亡情形。
不過,若是採取微創內視鏡手術,輔以內科、復健科、腫瘤科、營養、醫護照顧等多科團隊合作,患者術後併發症減少,長期存活率明顯提升,近5年來資料顯示,接受手術患者的3年存活率可達5成。
手術後應少量多餐、飲食清淡
食道重建患者須重視均衡營養,預防體重減輕,才能減少細胞損傷,讓身體有能力自我修復。建議多攝取蛋、肉類等蛋白質食物,每天至少食用65公克肉(相當於手掌大)及一杯牛奶,若想快速補充營養,不妨每2、3天吃一次豬肝。女性每天至少需攝取1500大卡,男性1800大卡,偶爾吃高熱量的冰淇淋也是不錯選擇,因充足熱量及均衡的蛋白質、醣類、維生素等營養,才能支持日後的化療及放療療程。
〔Q&A〕
Q:喜歡喝熱湯或麻辣鍋的人,會比較容易得食道癌嗎?
A:食道癌的危險因子之一是太常食用溫度太高的食物,因為熱湯若超過65度,容易造成食道黏膜傷害,長期下來確實容易罹患食道癌。至於麻辣鍋的麻、辣是一種味道,與食道癌無關。
Q:食道癌手術後還可以正常飲食嗎?跟正常人一樣嗎?
A:食道癌手術後的胃容量變小,消化功能較差,飲食上不建議跟正常人一樣,而應謹守「少量多餐」及「清淡飲食」原則,儘量一餐別吃超過一碗飯,湯也勿超過半碗,以免發生胃食道逆流。另外,太過辛辣的食物恐會影響腸胃道蠕動,食道重建手術患者腸胃蠕動已經比較慢了,更應避免吃太辣的食物。
Q:癌症患者治療期間可以吃素嗎?
A:不建議。因身體有足夠熱量,才有體力接受一連串的化療、放療及手術治療等,若非得吃素不可,建議奶蛋素,維持均衡飲食。
Q:吃太營養會養胖癌細胞嗎?
A:錯。癌症病患須補充足夠營養,才有體力及修復力對抗癌症,若營養不足,恐將沒體力進行抗癌療程。
Q:食道癌治療好,就不需要手術切除病灶嗎?
A:除非是第四期食道癌不建議開刀,否則罹患食道癌若能手術治療,仍以開刀切除為優先原則,手術清除病灶,日後癌細胞較不易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