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51期

出刊日:2010-07-15

返回上一層

膽囊石膽息肉知多少

隨著營養改善及壽命延長,愈來愈多人在例行健檢時接受超音波檢查,發現有膽結石,包括達賴喇嘛也是膽結石患者。有膽結石、膽息肉,要不要緊啊? 

諮詢/賴逸儒(台大醫院外科部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撰稿/李正華     

個案一:雲林縣一名101歲老阿嬤,日前因右上腹疼痛、嘔吐不止,送醫院急診,診斷為膽結石合併急性膽囊炎,必須馬上手術,否則恐危及性命。醫師開刀取出30多顆結石,人瑞阿嬤住院16天,康復出院。   

個案二:老張最近去醫院接受全身健康檢查,檢查報告中,腹部超音波顯示,有好幾個膽囊息肉,他很擔心,膽囊息肉是否會惡化為腫瘤,好幾天因此睡不著覺。      

膽結石有升高趨勢                         

隨著營養改善及壽命延長,愈來愈多人在例行健康檢查或接受超音波檢查,發現有膽結石,包括達賴喇嘛、前副總統呂秀蓮和前行政院長張俊雄等人都是膽結石患者。

所謂膽結石,就是在膽囊內發現有異常的結晶物,在已開發國家,膽結石罹患率有升高趨勢,但比較幸運的是,並非所有膽結石患者都有腹痛或膽囊發炎等併發症;相反地,有將近三分之二的患者並沒有明顯症狀。 

至於哪些人是膽結石的好發族群?根據臨床統計,它有四個「F」屬於高危險群,包括肥胖 (Fat)、年過40歲 (Forty)、女性 (Female)、吃太好 (Fair)。以性別來分,國內女性好發膽結石的比例,和男性相比,約為6:4。近10年來,20~39歲年輕女性出現膽結石也有逐年增加的現象。    

大餐後右上腹陣痛 右肩痠痛      

從膽結石的結晶種類來分,可分兩大類:一種是膽色素結石,它通常是由鈣和膽色素所構成;另一種是膽固醇結石,顧名思義,它是因平常攝取過多的膽固醇,因而在膽汁中累積較多的膽固醇結晶。有趣的是,由於膽結石的形成原因不同,東方人出現膽色素結石的比例較高,西方人則以膽固醇結石居多;至於本身有慢性溶血疾病和肝硬化患者,出現膽色素結石的併發症也頗高。                  

膽結石最常見的症狀是右上腹疼痛,其特點是晚上吃完大餐之後,出現陣發性疼痛,並合併右肩膀痠痛。主要是因為當食物進入胃腸道,膽囊會收到訊息,開始收縮以排出膽汁到十二指腸;這時如果膽結石卡在膽囊的出口或塞在膽囊通往總膽管的膽囊管時,因為膽汁無法排出,造成膽囊內壓力升高,因而引起腹痛。 

因膽結石所出現的疼痛,往往在發作的幾分鐘內達到劇痛、絞痛的程度,之後持續半小時到數小時才緩解。不過,如果腹痛持續而無法緩解,並出現發燒、畏寒、惡心、嘔吐、心跳加速等症狀,可能是併發急性膽囊炎。這是由於結石持續塞住膽囊或膽囊管的出口,膽囊內壓升高,加上膽汁瀦留,就會提高膽囊發炎的風險,甚至有膽囊膿瘍、敗血症之虞。                                               

另一個常見的併發症是結石掉入總膽管,造成總膽管阻塞,進而引發黃疸、膽管炎或併發急性胰臟炎,後者的症狀表現就是合併背痛。這些併發症有可能輕微,也可能嚴重,甚至有生命的危險,醫師多半會依臨床問診、理學檢查、抽血檢查及影像學檢查,進行鑑別診斷。

膽結石的診斷與治療                                                           

目前,用於診斷膽結石的利器是腹部超音波,它是一個既方便又安全的工具,可用於確認結石以及膽囊壁的變化等。至而腹部電腦斷層掃描,則可增加急性胰臟炎、膽囊破裂等併發症的診斷資訊。 

膽結石一旦形成,通常不會自行溶解消失。對於反覆疼痛發作、或發生膽囊炎等併發症者,建議考慮接受手術治療。膽結石患者且合併有糖尿病時,即使無症狀發作,最好考慮接受手術治療。因為一旦發生膽囊炎,這類患者的併發症較嚴重。部分膽固醇結石的患者,也可利用降血脂藥物來改善。      

膽結石的手術治療,主要是膽囊切除。由於腹腔鏡器械及技術的進步,目前幾乎有九成病人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這種手術方式是利用腹部的3到4個小傷口,甚至集中在肚臍附近的一個小切口,將手術內視鏡及器械伸入腹腔完成膽囊的切除。病人恢復時間較傳統手術大為縮短,不僅傷口小、感染機會低,術後1~2天即可出院,一周後即可正常生活。                                                  

不過,嚴重凝血異常患者、以前開過刀而腹腔內粘黏,以及嚴重心肺衰竭患者,較不適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於重症患者或有其他疾病無法接受手術者,可先接受經皮穿肝的膽囊引流及抗生素治療,等身體狀況許可再接受手術。   

膽囊息肉與膽固醇過高有關           

隨著腹部超音波的普遍應用,除了可發現膽結石外,另一種在膽囊常見的病灶是膽囊息肉,它是長在膽囊內的黏膜或膽囊內壁的不正常增生。根據統計,絕大部分的膽囊息肉症是所謂的膽固醇息肉,通常是多發性且體積較小;另有一部分是因先天體質因素形成的息肉。這兩類息肉通常不會引起任何症狀,對健康也不會有不良影響,只需在半年至一年間定期追蹤即可,如果一年內沒有變化,就可延長檢查時間。 

不過,比較要注意的是,如果膽囊息肉的形態不規則,底部過寬、外型類菜花狀,或者息肉大於1公分以上,且病患年齡超過50歲,就比較有高癌化的機會,建議採取預防性的膽囊切除。 

總之,膽囊息肉的生成常與攝取過高的膽固醇有關,多吃纖維豐富的蔬果,減少吃高脂、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有助於減少膽囊息肉增生的機率。            

醫學教室:什麼是膽囊?                                                  

膽囊的大小如同一個西洋梨,它位於肝臟左右兩葉之間,比較靠近肝右葉的下方。許多人常誤以為膽汁是由膽囊所分泌,其實,膽汁是由肝細胞分泌,經由肝內膽管,匯合成總肝管,再由膽囊管進入膽囊,因此膽囊的功能是用來儲存膽汁、濃縮膽汁。                                 

在我們進食之際,膽囊就會收縮,把貯存的膽汁經由總膽管,注入十二指腸,達到消化脂肪的目的。      

Q:膽結石可以用體外震波碎石器取出嗎?                       

A:利用震波來震碎膽結石,一般效果不佳,而且它不像腎及泌尿道的結石,可自然排出。再者,膽結石如果震成小碎石,若掉到膽管部位,反而容易塞住,引發併發症。

另外,民間偏方謠傳化石草可治膽結石,其實並沒有任何報告證實它有療效。    

Q:膽囊息肉1公分是不是切除比較好?幾顆以上該切除?            

A:如果是體積小且多發性的膽固醇息肉,建議只需定期觀察即可;但如果年齡大於50歲,且息肉的形態不規則,大於1公分以上,建議切除為宜。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