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痛腸胃鏡不是人人可做 局部與全身麻醉優缺|好心肝˙好健康
返回上一層麻醉簡單地說,就是讓人在手術或檢查中暫時失去對疼痛的感覺,進而能配合手術或檢查的執行。
好心肝門診中心麻醉科兼任主治醫師陳廷貴、好心肝門診中心副院長及肝膽腸胃科專任主治醫師梁耀龍,在接受《好心肝》會刊諮詢時表示,目前無痛麻醉腸胃鏡檢查時使用的靜脈注射藥物,主要以安眠及止痛這兩類藥物搭配使用為主,其特色是「輕薄短小,作用快、恢復快、效期短」,也很少造成過敏,安全性高。其中常用的異丙酚(Propofol),就是具有安眠效果的靜脈注射藥物。
異丙酚外觀呈乳白色,所以俗稱「牛奶針」。特色是只要一定的用量,就可以讓受檢者進入中重度鎮靜,通常個別差異性不會太大;而且醒來時病人主觀感受都還不錯。缺點是有可能會抑制呼吸,必須在麻醉科醫師監測下使用來避免危險。麻醉科醫師若觀察到受檢者有呼吸被抑制的情形,可以透過專業的方式,例如調整受檢者頭頸的姿勢,或是暫時置入口或鼻型導管,以保持呼吸道的通暢。
不過,無痛麻醉腸胃鏡檢查不是人人可做。像有嚴重的病史,比如開過重大手術後導致無法維持基本的生活功能,或有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嚴重的呼吸中止症候群、慢性阻塞性肺疾、控制不良的糖尿病及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長期洗腎及過度肥胖(BMI大於35)等的人,需由麻醉科醫師謹慎評估受檢者的麻醉風險,判斷當下的狀況是否適合全身靜脈麻醉。
麻醉的風險不只在於麻醉藥物或方式的選擇,也包含了受檢者自身的健康狀態,包括藥物史、病史、手術史等,以及此次手術或檢查的內容;這些都必須靠麻醉科醫師在麻醉前做詳盡的檢查評估,像是對麻醉影響最大的心肺功能,慢性病控制是否得宜等等。如果該次腸胃鏡只是例行性或健康檢查,通常麻醉科醫師會建議受檢者先把慢性疾病控制好再做麻醉較安全。
有些人擔心,做無痛大腸鏡是否會因受檢者睡著,無法表達疼痛,可能增加腸破裂風險?如果只是做腸胃鏡的檢查,而沒有處置,目前腸道破裂的比例是非常低的。通常是有做處置的大腸鏡檢查,比如有息肉切除等,因而發生的腸道破裂的比例,大約是在千分之一左右。這個比例會隨著息肉的大小、型態、數量、位置以及腸道的整體狀況而有所不同。
大腸破裂的風險主要在於,當病人有做大腸息肉切除或有大腸憩室、大腸發炎或沾黏,會在腸壁形成一個弱點,大腸鏡通過此處時,破裂的風險可能會增加。然而,無論有沒有全身麻醉,做大腸鏡檢查跟處置本身就存在腸道破裂風險,這個風險不會是零。儘管麻醉後的病人不會表達,但腸胃科醫師仍可透過螢幕觀察大腸內的情形來避免。
萬一發生,重點是醫療團隊是否能夠妥善處理,若受檢者本來腸壁就不是太健康,或者有做高風險的切除處置,能否及早發現、應變,讓患者平安度過緊急狀況。
無痛麻醉腸胃鏡檢查結束後醒來,每個人的反應不甚相同。全身麻醉後完全恢復大約需要4~6小時;這段期間病人雖然自覺很清醒,但平衡感及反應速度會稍微差一些,所以不建議麻醉醒來後就自行開車或騎摩托車,或直接去從事需要精細動作或心理判斷的工作。最好稍作休息,再請親友陪伴一起回家比較安全。
有些人因為自身的病史、用藥史、體質(如容易暈車),或是檢查時間較久、使用麻醉藥物的總量較大,麻醉醒來後可能會噁心、想吐或頭暈,通常經過適當休息就能改善。其它麻醉後副作用較少見,也不甚嚴重,像是做胃鏡後或檢查中為了維持呼吸道暢通而暫時置放口或鼻型導管,少數人的嘴唇、口或鼻腔黏膜可能有輕微擦傷,或有喉嚨痛、流鼻血等狀況,請不需要太過緊張,通常很快就會改善。
做完腸鏡後,有時候會因為還有部分氣體殘留在腸道裡,而會覺得腹脹疼痛。這個狀況也會隨著腸道漸漸開始恢復蠕動、腸道排氣後就會緩解。
腸胃鏡檢查後 出現以下狀況要小心
做完腸胃鏡檢查若發生以下情況,請立即回院就診:
● 血便
● 肚子持續異常疼痛
● 喘、發燒、呼吸不順暢:主要是因為做腸胃鏡檢查過程中,有上消化道酸性液體進入呼吸道而產生的吸入性肺炎,這是較嚴重的副作用;檢查時有時會伴隨嗆咳,但也有可能完全沒有發生嗆咳。因此若檢查後出現喘、呼吸不順或發燒,請儘速回到原診所或臨近醫院就醫。
全身靜脈麻醉前的注意事項
1:有特殊病史、特別用藥、開過重大手術或麻醉史等,請完整回答醫護人員的詢問,或者有任何你認為應該要事先告訴麻醉科醫師的情況,歡迎主動說明。
2:請依規定時間禁食,並於麻醉檢查前4小時禁止喝水。
3:有氣喘者,如有使用噴劑,檢查當日請記得攜帶。
4:有任何活動假牙或臨時牙套,請在檢查前取下,若有搖晃之牙齒,請事先告知護理師。
5:請事先移除隱形眼鏡,卸除口紅、指甲油,特別是水晶光療指甲,以便觀察生命徵象。
6:請勿配戴貴重物品及飾品,包括手錶。
7:因安全考量,於全身麻醉後,需有成年親友(至少一位)陪同返家。受檢者本人請勿開車、騎車或搭乘機車後座,以免發生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