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影音肝病資訊

腹超下的病灶現形 有掃有保佑|好心肝˙好健康

返回上一層
腹部超音波是一種影像學檢查,醫師可用它來觀察腹部器官,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臺大醫學院內科副教授陳健弘,在接受《好心肝》會刊諮詢中表示,包括肝臟、膽囊、脾臟、胰腺和腎臟等;而且沒有什麼副作用,也不具侵入性,不會造成疼痛不適,必要時可以多次檢查。以下是腹超檢查可能發現的病灶:
 
肝臟血管瘤
最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典型的肝臟血管瘤,在超音波下呈現高亮度、界線清楚,醫師超音波一掃大概就能判斷,但是也有一些是不典型的肝臟血管瘤,需要安排進一步檢查(如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甚至血管攝影等)來確定。
 
肝內鈣化點
呈現亮亮的白色小點,且常常拖著一個長長的陰影。肝臟鈣化點的原因可能是過去感染、發炎或受傷後的結疤。此外,肝臟發育不良、肝內膽管結石也可能在肝臟內部形成鈣化點。一般不會有症狀,與肝硬化也沒有關聯,只需定期追蹤即可。
 
肝囊腫(肝水泡)
屬於良性肝腫瘤,是長在肝臟裡面的一個密閉囊腔,內部充滿液體,外面則包覆著單層表皮細胞,很像一個水球,所以又稱為水泡。可分為單純性囊腫及多發性囊腫。其在超音波下的影像特徵包括呈圓形或卵圓形的黑影、界線清晰平滑等,對醫師來說判斷並不困難,幾乎不會有誤認為是惡性肝腫瘤的可能。
 
脂肪肝
在超音波下與腎臟對比,有脂肪肝處看起來會比較亮、比較白。脂肪肝通常為全面性,也可能僅局部出現。脂肪分布不均勻之情況可分為兩種情形:
● 局限性脂肪變性:
在肝內局部脂肪較多的地方,會呈現局部較白的區域。
● 局限性低脂肪區:
在全面脂肪肝中有局部脂肪較少的地方,會呈現局部的較黑區域,好發於膽囊周圍及肝臟的中間小葉。
 
肝實質病變
肝的質地看起來不均勻、較粗糙,表面不是那麼光滑,但又還沒達到肝硬化的程度,通常是顯示肝臟過去曾經發炎,或是現正處於發炎所引起的肝內纖維組織增生(亦稱肝纖維化)。治療須從可能致使肝臟發炎的病因著手防治,在台灣最主要的病因就是B肝病毒及C肝病毒。
 
肝細胞癌(肝癌)
腹部超音波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可以早期發現肝腫瘤,且在大部分情況下可依據此腫瘤在超音波所呈現的影像,來判斷此一腫瘤到底是肝癌、血管瘤還是轉移性癌。
 
如果是肝癌,較少「多發性」(多顆),如果一次就發現多顆,通常會有一顆主要大腫瘤合併其他較小的腫瘤,而若是其他癌症轉移到肝臟,通常是多顆大小類似的腫瘤,這是轉移癌與肝癌的差別之一。
 
此外,在超音波下,肝癌外圍有時會有一圈模糊的黑影(如同暈圈),腫瘤內部呈現結節內有結節的特性。
 
膽管癌
在超音波下膽管癌通常呈現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狀,腫瘤界線不明顯,常合併膽管擴張。膽管癌患者很少合併肝硬化,因為膽管癌形成不需要經過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肝內轉移性腫瘤
肝臟是癌症轉移最常見的部位之一,各種腫瘤都可能是轉移的來源;其中大腸直腸腺癌是最常見的,其次是胰臟癌和乳癌。大腸直腸癌的患者約20%至25%會發生肝轉移。在小於50歲的女性中,轉移性肝腫瘤更常起源於乳癌;70歲以上的人則多來自胃腸道癌症;在這些癌病變中,75%是腺癌。整體而言,肝轉移在男性中比女性更常見,並且大多數患者的年齡超過50歲。治療方式則依據腫瘤來源而定。
 
肝硬化
在超音波影像下,肝硬化常合併有以下特徵:
  1. 肝表面凹凸不平。
  2. 肝實質粗糙。
  3. 肝內血管彎曲、狹窄、不清晰。
  4. 腹水。
  5. 肝靜脈不規則變細或腹部內有側枝循環血管形成。
  6. 脾臟腫大。
NEXT ON 腹超下的膽脾腎
更詳盡的解說 https://bit.ly/3NWF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