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影音肝病資訊

逆轉脂肪肝 腸道菌可能是解方

返回上一層
隨著疫苗的普及與口服藥物的進展,B肝及C肝兩大病毒性肝炎逐漸獲得控制,甚至有望清零;相較下,脂肪肝的威脅節節升高。在一般健檢中,高達3成民眾有脂肪肝,已是普遍的文明病。
 
脂肪肝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酒精性脂肪肝」,主要是長期飲酒引起;另一類則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無喝酒過量的病史,多半是肥胖、糖尿病等代謝原因造成的,因此也稱作代謝性肝臟疾病。
 
近年最熱門的腸道菌,被證實與脂肪肝及脂肪肝炎有極大關聯性,有許多相關研究進行中。
 
為何腸道菌與肝臟有關?肝臟與腸道之間有個「腸—肝軸線」,透過肝門靜脈與膽管連接彼此。腸道所吸收的營養會透過肝門靜脈傳送到肝臟,而肝臟也會合成「初級膽酸」,提供給腸道菌轉化成「次級膽酸」。膽酸是膽汁的主要成分,能幫助消化,有些膽酸具有傳遞訊號的功能,會調控肝臟脂肪的代謝,也會刺激腸上皮細胞分泌有助於抗發炎之物質。
 
飲食正常、腸道菌平衡的人,其腸上皮細胞緊密結合,就像屏障一樣具有防護功能;然而一旦飲食失控,如飲酒過量、嗜吃油炸物、纖維吃太少等,導致腸道菌失衡,就會破壞腸上皮細胞的緊密結合,產生漏洞,以致於一些壞菌如革蘭氏陰性菌與其所產生不好的代謝物得以透過這個「漏洞」進入血液中,並透過肝門靜脈輸送回肝臟,影響肝臟健康,甚至可經由血液運送至全身,有研究者稱此現象為「腸漏症候群」。
 
而在膽酸部分,肝臟會合成製造出初級膽酸,再經過腸道菌變成次級膽酸,雖然次級膽酸通常是對身體有益的,但若腸道菌失衡,腸道菌可能透過特殊的膽酸代謝途徑,產生不利肝臟的膽酸。
 
也就是說,腸道菌失衡會透過這兩個路徑,引起肝臟免疫系統發炎、脂肪肝炎等。
 
每個人的身上同時有好菌、壞菌,只是比例不同,自成一個生態系統,並會受到飲食、營養、運動、睡眠等因素的影響。然而當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每天熬夜時,腸道菌相就容易失去平衡,使壞菌增加、好菌減少。
 
有許多研究發現,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病人身上,不好的腸道菌會增加,好的腸道菌會減少;也有一些「壞菌」固定出現在這些人身上,這些菌陸續被找出,有助於將來做成診斷的生物標記或治療的標的物。
 
尤其長久以來,醫界對於脂肪肝有一個大哉問:並非所有人的脂肪肝都會變成脂肪性肝炎,到底哪些人的脂肪肝比較可能進展到肝炎、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目前只能透過腹部超音波定期追蹤,並沒有很好的預測標記,但未來透過腸道菌代謝物或分析腸道菌分布型態,也許可以辨識出哪些人的脂肪肝會變成脂肪肝炎,醫師也能針對這些病人積極監控與介入。
 
吳明賢院長主持的系列研究中,已經看到有些腸道菌在動物實驗中可以改善動物模式建立的脂肪肝炎。例如臺大醫院與藥廠合作,開發一種大豆發酵萃取物,裡面含有多種益生菌的代謝成分,類似後益生,在動物實驗顯示有調節腸道菌相與改善脂肪肝的功效。至於人體食用後是否可以透過改變腸道菌,進而改善脂肪肝炎,即將進入臨床試驗,期待有好的結果。內容出處: https://pse.is/4qh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