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年輕化、晚期癌增加 如何遠離風險因子
返回上一層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大腸癌的發生人數連續15年排名第一位,2020年共有21129人發生大腸癌,一般人的終身罹癌風險有5~7%,是國人生命頭號威脅。大腸癌除了是目前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以外,還有兩個趨勢需要注意。
趨勢一:
大腸癌年輕化 發現多晚期。
趨勢二:
受疫情影響 晚期大腸癌恐增加。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大腸癌的風險愈往年輕人靠近?2022年發表在《刺胳針:胃腸病學和肝病學》的統合分析研究顯示,年輕大腸癌的風險因子包括:每日超過14小時的久坐、每日500c.c.的含糖飲、三酸甘油酯數值高、肥胖(BMI超過30)、西方飲食、抽菸、加工食品、飲酒等。
其中肥胖更是頭號大敵。根據2022年發表在《腸胃病學》的研究顯示,若20歲BMI超過30,未來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高出1.93倍、罹患直腸癌的風險更高出3.41倍。
造成肥胖的含糖飲罪責也不小,美國也有篇針對女性的研究分析,若是在青春期與成人時期,每日喝約500c.c.的含糖飲料(不論糖份多寡),就會增加3.4倍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這些風險因子都與「代謝症候群」有極高相關性,目前臺大醫院的研究也發現,代謝症候群會讓腸道產生發炎反應,因此增加腸道息肉的發生率,未來病變成癌症的機會也會變高。
其實不管哪個年齡層,維持良好的健康生活與飲食習慣,都有助於遠離大腸癌風險;一旦身體長出癌症,如何及早發現、治療也很重要。
有鑑於大腸癌發生年齡逐漸下降,美國癌症醫學會在2021年公布的指引建議,需要開始篩檢大腸癌的年齡從50歲下調到45歲。
及早發現大腸癌最好的方法就是篩檢,糞便潛血與大腸鏡皆有擁護者。
台灣目前不像美國以大腸鏡做為第一線篩檢,公費的糞便潛血檢查因為檢驗方便,民眾的參與率較高,若糞便潛血陽性再進一步安排大腸癌篩檢,成本效益很高。
理想上最好的篩檢比例是達到8成以上,而目前台灣50歲以上參與糞便潛血篩檢的比例約60%,已可讓整體晚期大腸癌的發生率下降34%、晚期大腸癌死亡率下降40%,效果很顯著。
然而針對大腸癌年輕化的趨勢,是否需要將篩檢年齡提前,以抓出可能的大腸癌,一直以來有許多的討論。以個人而言,若能夠透過篩檢為自己的健康把關是好的,但由於台灣是以公費推行大腸癌篩檢,考量能執行內視鏡的醫師與篩檢人數,要擴大年齡層篩檢目前仍有困難,但若能針對現行50歲以上國人大腸癌篩檢政策加以強化,努力提升篩檢率及糞便潛血陽性的大腸鏡轉介率,則可以找出更多的大腸癌,避免憾事。
但年輕人該如何自保?除了盡早避免已明確會造成大腸癌的風險因子、調整生活習慣外,若有大腸癌家族史,建議可提早到40歲開始安排大腸鏡篩檢,每5年做一次,至於林區症候群等潛在有遺傳性大腸癌的患者,更建議25歲後每2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如果是有肥胖、愛喝含糖飲等有年輕大腸癌的風險因子,則建議可以定期自費進行篩檢。
50歲以上的民眾,則務必每2年做一次糞便潛血的檢查,保險起見也可安排自費大腸鏡檢查,更能「腸」保平安。全文請見 https://bit.ly/3qI6i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