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影音肝病資訊

酒精沒有安全劑量 飲酒罹癌風險增

返回上一層
過去雖然有「小酌有益健康」一說,還有少量飲酒對於預防缺血性中風有幫助的說法,不過近年研究已經證實,適量飲酒不具保護作用,過去認為少量飲酒對心臟有益的觀念已不再適用了。
 
許多研究早已指出,酒精對中樞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及心血管系統有毒性作用,酒精飲料已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歸類為第一類致癌物質。
 
2022年5月英國《酒精與酒精中毒》期刊一篇論文「飲酒:醫學意義、肝臟及其他」指出,飲酒幾乎影響身體每個系統,其中與酒精相關的癌症就包括:上呼吸消化道(口腔、咽、喉、食道 )癌症、胃癌、肝細胞癌、胰腺癌、大腸直腸癌、膀胱癌、前列腺癌、乳癌、皮膚癌、血液惡性腫瘤等。酒精與多種消化系統癌症具高度關聯性,推測是黃湯下肚時,酒精直接對黏膜細胞產生損傷,反覆發生細胞傷害,久而久之產生癌變。
 
此外,長期飲酒可能增加腸道黏膜的通透性,也就是「腸漏症」,使得細菌的蛋白質毒素更容易透過肝門靜脈系統進入體內循環,引發全身性的發炎反應。
 
正常情況下,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在腸胃道裡消化吸收,食物本身雖然可能帶有細菌或毒素,但正常的腸壁是完整的,細菌毒素不太有機會進到身體內部。一旦腸道細胞當受到外力影響(例如壓力、酒精…等)可能造成腸漏症,腸壁發炎嚴重出現縫隙,「如同國門洞開」,讓細菌或毒素有機會從縫隙跑進血管裡,跟著血流到處流竄,造成全身器官損傷與發炎反應,而慢性發炎已被證實與癌症的發生有關。
 
酒精主要透過肝臟代謝,第一步會先由乙醇去氫酶代謝成有毒的乙醛,再由乙醛去氫酶代謝成無毒的乙酸。當身體基因異常乙醛去氫酶功能較差時,會使「乙醛」的清除速度緩慢,造成血液中乙醛濃度升高,容易出現臉紅、心跳加速、頭痛、頭暈、嘔吐、宿醉等症狀,又稱為「酒精不耐症」。
 
根據美國史丹佛醫學院的研究,台灣是全世界乙醛去氫酶功能較差比率最高的地方,有將近一半(45~47%)人口功能較差,比中國大陸的35%、日本的30%及韓國的20%都還要高,比例更是遠高於白種人。研究顯示,喝酒會臉紅的人每天喝兩杯紅酒,罹患食道癌的機率比不喝酒者高出50倍,因此國人喝酒更容易罹癌。
 
臨床上常見的酒精性肝病相當多,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癌。
 
由於90%以上的酒精都會經由肝臟代謝,酒精代謝過程中會產生「還原型菸鹼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進而抑制脂肪酸的代謝以及增加脂肪酸的合成;過多的脂肪酸再和甘油結合,形成三酸甘油酯。過多的三酸甘油酯在肝細胞內堆積,即是所謂的「脂肪肝」。
 
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炎常常是並存的,肝臟發炎會誘發肝纖維化,再持續下去就可能進展至肝硬化。另酒精也會影響鐵質代謝,造成肝細胞發炎反應。當肝細胞發炎,就會活化分布在肝竇狀隙內的星狀細胞,星狀細胞會製造膠原蛋白,造成肝纖維化及肝硬化。
 
通常酗酒引起的肝發炎,可以從肝發炎指數窺出端倪,GOT值(又稱AST)通常會比GPT值(又稱ALT)高兩、三倍以上。另外也可以抽血檢驗γ-GT,這是一種分解蛋白質的酵素,在大量飲酒後的12至24小時,γ-GT會大幅升高;而患有酒精性肝病的人,平時血中的γ-GT值就會升高。
 
目前針對酒精性肝病的治療並不像病毒性肝炎一樣有很好的治療藥物,只能針對症狀加以緩解,例如當肝指數過高合併黃疸,會用高劑量類固醇治療;酗酒會影響營養攝取,造成維生素B群和葉酸缺乏,因此也會視情況補充營養素。常用肝庇護劑,例如含甘草甜素及水飛薊素等藥物,但能否減緩酒精性肝病仍有爭議。
 
但是這些都只是症狀治療,如果要遠離酒精性肝病,別無他法,只有「戒酒」才是最好的解方。如果因為酒精造成肝硬化、肝癌需要換肝,也必須戒酒才能接受大愛器官捐贈,酒精性肝病是因「行為」造成的疾病,也只有透過行為改變才能從根本翻轉。全文請見 https://pse.is/56ha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