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偵測出難發現的胰臟癌 內視鏡超音波應用日廣
返回上一層內視鏡超音波是利用內視鏡把超音波探頭送入腸胃道系統中,透過聲波穿透胃壁、腸壁,觀察腸壁以外及腹腔深處器官(如胰臟)的構造。一般的內視鏡可以進入食道、胃、十二指腸、大腸,但若要穿透胃腸道黏膜,看到表層下的狀況,就要增加「第三隻眼」,在內視鏡前面再多接一個超音波探頭,這就是內視鏡超音波。
至於內視鏡超音波可以運用在哪些器官及疾病呢?基本上,上消化道(食道、胃及十二指腸)周遭的器官,像是食道附近的縱膈腔、肺部腫瘤(尤其是支氣管鏡周遭的肺部區域)、淋巴結;以及橫膈膜以下,包括胃及腸壁的黏膜下腫瘤;還有肝臟、膽管、胰臟、膽囊,甚至腎臟、腎上腺,都可運用內視鏡超音波診斷,且必要時可直接切片取樣,這也是內視鏡超音波與其他單純的影像檢查相比,最大的優勢。
內視鏡超音波最常使用在檢查胃壁及腸壁的黏膜下腫塊,以迷你超音波探頭掃描觀察病灶是從腸壁的哪一層長出來的,大小及形狀有沒有一些惡性的特徵。其次常用於胰臟的檢查,當病人接受電腦斷層或腹部超音波檢查時意外發現胰臟有水泡(尤其是有癌化可能性的黏液型囊腫)或腫瘤而不確定其性質時,就可能需以內視鏡超音波進一步診斷。
早年內視鏡超音波尚未問世前,想取得位於腹腔深處的胰臟組織切片,就只能開腹部大刀,不免傷及許多血管組織,對病人也是一大折磨。現在利用內視鏡超音波導引下細針穿刺取樣,不只可避開一些重要的血管,也能減少對周邊器官的影響。
什麼情況下要安排胰臟切片?以胰臟腫瘤為例,由於開胰臟頭部、十二指腸的惠普氏手術難度高、時間長,如果切片的結果有可能影響手術的必要性,那切片就不可省略;若影像學檢查已有十足把握是胰臟癌,病況又能手術的話,通常就直接開刀,不一定要切片。不過也有人擔心做胰臟切片時,會不會增加腫瘤擴散的風險?根據日本的研究,大約是千分之五的風險。但若胰臟的病灶不像是典型的胰臟癌,或病人對於手術很猶豫,此時沒有組織切片的病理報告就無法做決定,兩相權衡之下,還是有安排切片的必要。
儘管內視鏡超音波是發現早期胰臟癌的利器,但是否就可以作為例行健康檢查的項目?由於內視鏡超音波仍屬於侵入性的檢查,且需麻醉,有其風險,對一般健康族群來說不一定有利。目前醫界多半認為此一檢查適用於胰臟癌高風險族群,像是直系血親兩人以上有胰臟癌的家族病史,或是本身已經確認有胰臟癌高度風險的相關疾病或基因,像是有慢性胰臟發炎及黏液性胰臟囊腫的病友,就屬於胰臟癌高風險的族群,可與主治醫師討論是否要透過內視鏡超音波或是磁振造影(MRI)來篩檢胰臟癌。詳細內容請見106期好心肝會刊 https://pse.is/5v39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