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57期

出刊日:2012-01-15

返回上一層

從賈伯斯之死談起 得胰臟腫瘤,可換肝求生嗎?

因胰臟腫瘤過世的「蘋果之父」賈伯斯,生前曾接受換肝手術力求生路。消息曝光後,有些胰臟癌患者即焦急詢問,他們是否也能換肝?之間的差異,專家為您解析。
 
諮詢/章明珠(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撰稿/李孟華
                                                                                         
2011年10月5日,蘋果電腦前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因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細胞擴散,導致呼吸衰竭病逝,讓全球蘋果迷為之震驚。這位當今科技業最負盛名、最具創新力的企業領導人年僅56歲即不敵病魔,讓人不勝唏噓。                                               
 
事實上,7年前,賈伯斯曾以一封發給員工的電子郵件,宣布剛完成胰臟腫瘤手術,「我罹患的是一種叫做胰島細胞神經內分泌瘤的罕見胰臟腫瘤。如果及時發現(我就是),這種癌症是可以透過手術治癒的。」2009年他也曾聲明接受換肝手術。
 
近年來,罹患胰臟(腺)癌的病人逐年增多,每年約有800~1000個新增個案。根據衛生署最新統計,2009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胰臟(腺)癌居第九,較2008年要前進一名,顯然過去不太受人注意的胰臟疾病,國人必須提高警覺。                                        
 

胰臟兼具內外分泌功能

胰臟,台灣話俗稱「腰尺」,但它可不像是一把尺,從人體的正面看,它反倒像是一把水平擺放的手槍,槍口(胰尾)向左,把手(胰頭)在右,從右上腹橫跨到左上腹,重量約300~400公克;不過,由於它位於人體的後腹腔,之前有胃擋著,後有脊椎靠著,所以正常情況下是摸不到的。                                           
                                                              
尤其特別的是,胰臟是同時兼具內分泌和外分泌功能的器官,胰臟所具有的內分泌作用中較為人所熟知的,主要是藉由胰臟內蘭氏小島內貝他細胞所分泌的胰島素調控血糖;另外,蘭氏小島還有阿爾發細胞和德爾他細胞,分別分泌促糖素(glucagon)和生長激素釋放抑制因子(somatostatin)等,都屬於胰臟的內分泌荷爾蒙作用。                              
                                                           
至於胰臟的外分泌作用,則主要是胰臟腺泡細胞所分泌的胰液,其中包含蛋白酵素、脂肪酵素和澱粉酵素,經由胰管注入到十二指腸,參與許多營養成分的消化。因此,胰臟如同在戲劇節目中一人分飾兩角,一旦發生病變,胰臟的內、外分泌功能可能會失調。
 

常見症狀:上腹痛難耐、體重減輕、脂肪便

胰臟一旦發生病變,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是上腹痛,這種來自上腹深部的疼痛,往往病人疼痛難捱,必須身體往前傾、屈膝彎腰、手抱肚子,形同「蝦子」的姿勢。此外,胰頭部分若有發炎、腫大,會造成鄰近的總膽管阻塞,引發黃疸、茶色尿及灰白便。隨著胰臟功能的逐漸喪失,如果分泌的消化酵素大量減少,病人也會有脂肪便、腹瀉、消化吸收不良、甚至體重減輕的現象。另外,也可能因胰島素分泌不足而併發糖尿病。          
 
由於胰臟疾病的症狀及病徵常常不具特異性,並常與周圍器官疾病相重疊,因此,必須靠醫師高度的警覺性及詳細的鑑別診斷,以便及早偵測出來。目前,實驗室檢查可抽血檢驗血清標記CA19-9,以及選擇適當影像學檢查如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磁振造影檢查、正子掃描、內視鏡超音波檢查,才能迅速作出正確診斷。
 

胰臟腺癌的成因多重

胰臟腺癌是胰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一般所稱的胰臟癌多半意指胰臟腺癌。它是一種由胰管所長出來的腫瘤,引發胰臟腺癌的成因,和其他癌症一樣,是多因子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包括:
  • 老化:年齡老化是胰臟癌的重要因子,臨床發現,平均壽命越高的國家,胰臟癌的發生率較高。
  • 性別:罹患胰臟癌的男女比例是約2:1,一般認為這與男性抽菸比率較高有關。
  • 人種:統計顯示,黑人和猶太人發生胰臟癌的比率較高,而亞洲人得胰臟癌的風險則相對較低。
  • 家族史:基因遺傳仍是胰臟癌的重要危險因子,有胰臟癌家族史的人,發生胰臟癌的比率常人高出10倍以上。
  • 遺傳性胰臟炎:近年研究發現,遺傳性胰臟炎和某些特殊基因有關,有遺傳性胰臟炎的患者發生胰臟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0~50倍。
  • 有遺傳性大腸息肉症、乳癌患者、慢性胰臟炎、接受胃部手術者及糖尿病患者,有報告指出這類患者發生胰臟癌的風險較常人高。
  • 抽菸:癮君子罹患胰臟癌的比率較一般人高2倍。
  • 職業性化學物質暴露也可能引發胰臟癌。
  • 飲食:生活中少攝取蔬果而嗜吃肉類以及碳烤食物,胰臟癌發生率也跟著提高。                                                
 

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  存活期較胰臟腺癌佳 

由於胰臟(腺)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以致當發現有問題而被確診時,大約只有15%~20%的患者可以手術治療,近八成以上的患者多半有局部侵犯或遠端轉移;而且,病人即使可開刀治療,其平均存活期大致是20個月,較少能存活超過2年。因此,胰臟(腺)癌和其他癌症相比,可說是消化道癌症存活率最差的。
 
值得一提的是,胰臟惡性腫瘤中約有95%左右屬於胰管細胞所源起的腺癌,只有1%~3%屬於胰島細胞神經內分泌瘤,據傳賈伯斯就是因胰臟出現神經內分泌腫瘤並轉移肝臟,因而接受換肝。這類神經內分泌腫瘤幾乎可見於全身各處器官或組織,但有八成好發於胰臟和胃腸道器官,只可惜致病機轉仍不明。                                                      
 
綜合各方研究,目前發現下列因素可能會提高罹患神經內分泌細胞瘤的風險,包括:
  • 年齡:通常好發於40~60歲的年齡層。
  • 性別:女性比男性多。
  • 種族:黑人發生比例較高。
  • 家族史:與遺傳有關。
  • 免疫功能抑制:免疫機能低下者,有較高得病的風險。
  • 砷:長期暴露在砷的環境中,可能會增加罹病風險。
 
不過,根據臨床觀察,有一些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生長速度緩慢,患者初期可能不會有任何症狀,多半在進行腸胃道手術或消化道內視鏡檢查時意外發現,而且依其分化的不同,惡性度也有不同。整體而言,它的總平均存活期約有77個月,比起傳統胰臟腺癌要好得多。
 

神經內分泌腫瘤能否換肝  視個人病情而定

至於能否接受換肝手術治療,通常視個人病情而定。以賈伯斯為例,依照推測,他可能在發現胰島細胞神經內分泌瘤後,先接受胰臟局部切除手術,但術後因出現肝臟轉移,於2009年再接受肝臟移植。
 
換肝的目的就是以他人捐贈的肝臟,替代患者原來的肝臟,發揮肝臟的正常生理機能,維持病患生命。但臨床上仍須符合若干條件,包括:原發性肝癌不能超過6.5公分,或是多發性的肝癌不能超過3顆,總直徑不超過8公分,以及肝癌未侵犯血管且無肝外轉移。
 
根據美國醫師協會(AMA)今年8月所發表的一項研究,分析1988年10月到2008年1月美國器官移植網絡 (UNOS)資料庫8萬多名換肝病人的存活率,其中有150人是因為神經內分泌細胞瘤出現肝轉移而換肝,術後1、3、5年平均存活率,分別達81%、65%、49%,而且這些存活率與單純因原發性肝癌而換肝無多大差別。
 
在台灣迄今較少因罹患神經內分泌細胞瘤而換肝的個案,一方面病人不多,而且器官捐贈風氣不高;二方面則是若出現肝轉移,以局部控制的觀點,有的可經由動脈栓塞或電燒療法等方法控制。至於較惡性的胰臟腺癌引起肝轉移的,則無報告換肝可提高存活期。
 
印象最深刻的一名病患,從22歲發病,當時因體重下降、肝功能上升,某醫院最初懷疑是胰臟腺癌,有肝轉移,後來才進一步確定是神經內分泌細胞瘤。這段期間也發現肝內再長出數顆轉移的肝腫瘤,雖然手術可能清不乾淨,但因腫瘤壓迫到膽管而出現黃疸與十二指腸阻塞,病人選擇做膽道及腸道繞道手術,在肝腫瘤長大時亦接受栓塞控制。至今33歲還能與腫瘤和平共處,這段期間並繼續完成學業,取得碩士學位,更且成家立業。
 

治療胰臟腫瘤  手術切除優先

一般而言,胰臟腫瘤的治療,是以根除性手術切除為優先考慮,但是大多數的病患診斷時診斷時已無法做根除性手術。至於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的效果並不盡人意。所幸,最近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體抑素可延長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穩定期,甚至有讓腫瘤縮小的報告;另外,也有報告指出,原先用於治療腎細胞癌的標靶藥物mTOR(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分子抑制劑,也為治療胰臟內分泌腫瘤帶來一線曙光。
 

◎哪些名人死於胰臟(腺)癌?

胰臟(腺)癌因不易早期發現,以致於診斷出來後,存活率不盡理想。中外有多位名人即不幸因此離世。例如:民進黨前主席江鵬堅、民歌手梁弘志和黃大城、演出「第六感生死戀」的美國好萊塢明星派屈克威茲,還有世界男高音帕華洛帝等人。
 
〔Q&A〕
Q:胰臟(腺)癌會遺傳嗎?
A:臨床上,胰臟(腺)癌病人約有10%~15%有遺傳傾向,其他則是個案。要注意的是,如果家中直系長輩罹患胰臟(腺)癌,或本身有遺傳性胰臟炎,罹患胰臟(腺)癌的比率要高出5~10倍以上。
 
Q:吃胰臟可以補胰臟,或治療糖尿病嗎?
A:這是毫無根據的作法,千萬別以訛傳訛。
 
Q:胰臟(腺)癌死亡率高,平常如何保養胰臟?
A:建議民眾平常飲食應多攝取蔬果,戒菸、少喝酒,並保持適當運動的習慣及避免肥胖。如果是高危險群,特別是遺傳性胰臟炎患者,應提早在30、40歲就接受篩檢;至於有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家族史,建議可接受基因檢測,若是陽性反應,就要更積極定期追蹤。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