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57期

出刊日:2012-01-15

返回上一層

戰勝肝癌的智慧 

從患者得知罹患肝癌的那一刻起,因巨大衝擊引起的心理壓力,絕不亞於疾病本身。如何在驚恐、憤怒、質疑等各種情緒翻攪下,穩住身心,是積極面對疾病的一大關鍵。為此,本會刊今年將有一系列關注病友心靈照護的報導。首先邀請曾撰寫研究論文,探討肝癌病人心情轉折的臺大護理系黃貴薰老師,以及6年多前罹患腸癌,曾經歷內心風暴的國內知名心理學者吳英璋老師,雙雙提供專業建議,希望與病友一起共度難關,迎向陽光。
 
諮詢/黃貴薰(臺大醫院護理系助理教授)
撰稿/黃靜宜
 
一位傑出的臺大醫師,在替病人做超音波檢查的空檔,抽空替自己掃描了一下,結果,眼前的影像讓他驚嚇地說不出話來:肝臟上竟有巨大的黑色陰影!身為內科醫師的他對這個影像的意義再清楚不過,整個人快要虛脫,癱坐在椅子上;太太得知這個晴天霹靂的消息,趕來診間,兩人抱頭痛哭,難以接受...
 
開檢驗所的醫事人員陳先生,忙碌了大半生,四十三歲那一年決定卸下工作,帶著太太雲遊四海去,卻在此時發現自己罹患肝癌。本來只是因為腹瀉不止去門診就醫的他,得知後眼睛瞪得大大的,好一陣子眼皮連眨都沒眨,整個人彷彿失了神,一旁的護理人員看了也不禁鼻酸。
 
得知自己罹患癌症,而且是肝癌,不感到震驚害怕的,恐怕沒幾人。即使是救人的醫師,在病情宣判那一刻也只能無語問蒼天,淪為無助的患者。無法接受或不敢相信,都是人之常情;在對抗病魔的路上,患者因遭受巨大衝擊所引發的心理壓力,不亞於疾病本身,如果不好好面對及處理,甚至可能引發憂鬱症。患者脆弱的心靈,需要醫護人員及周遭親友伸手拉一把,一同走過陰暗幽谷。
 

「為什麼是我?!」

分析肝癌病人得知診斷後的心理狀態,可分為兩類。有一類病人因有B、C型肝炎帶原或肝癌家族史,長期接受追蹤,在得知罹癌時,比較不會有「五雷轟頂」般的情緒反應,然而,悲傷難過仍是難免,也會不時喃喃自問「怎麼會這樣?!」「癌症真的還是找上門了嗎?」比較好的地方是,這類病人因過去多少有心理準備,所以悲傷之後,能夠早點重整情緒,轉而面對接下來的治療計畫。而另外一類從未想過肝癌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病人,可能因腹痛急診,沒想到檢查出來是肝癌;也有人只是輕微的不適去門診檢查,卻意外發現有肝癌。短短幾小時內就被迫面對自己生病,而且是癌症的重大變故,患者通常不是嚇傻了無法言語,就是哭喊著搖頭不敢相信,也不願接受,心理上的衝擊會更大。
 

隱瞞病情不如勇於面對

這其中若有家屬介入病情的告知,會讓情勢更顯複雜。有些家屬為了怕病人情緒失控,會希望醫師先不要告知病人實情,甚至一路掩飾到最後,出發點雖然是好意,卻不見得對病人有幫助。病人在不確定自己病情如何的情況下,會更顯得手足無措;有時病人早就從一些蛛絲馬跡得知真正的病情,卻因家屬在他面前「演戲」,讓病人也不敢吐露已經知情的事實,雙方耗費許多心力在彼此掩飾上,只有徒增痛苦。有時候,家屬之所以堅持要找一個適當的時機再告知病情,其實是自己沒有準備好要面對。
 
罹患肝癌的事實雖然是殘酷的,但是隱瞞無助於改變殘酷的事實,不如家屬和病人一同勇敢面對,好好討論接下來的療程。當然從得知病情到心情平復,需要好一段的時間,甚至到治療完都不見得能從癌症的震驚中走出來,這就有賴雙方互相扶持,化悲痛為力量。
 
心理學家Elizabeth Kubler Ross 說過,當一個人遭遇重大變故時,心理上大多會經歷「震驚否認、生氣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沮喪、接納現實」等五個階段,這幾個階段不見得會依照順序出現,有時交錯產生,但可以想見癌症病人要走出心理衝擊有多不容易。

 

建立短期目標

由於肝癌疾病的特性,患者以中年男性居多,通常不是正在衝事業就是正處於事業高峰期,肝癌的宣判無疑是一大打擊。但也正因他們已經在社會上歷練多年,心理較為成熟,在短暫的悲傷過後,多半能立即轉念,採取積極面對疾病的態度。有些病患會在心理告訴自己:「我不求什麼,只求能開刀切除癌細胞。」有人會暗暗許願,祈求老天爺「再給我幾年,讓我看到兒子大學畢業。」建立一些活下去的目標,是激勵患者對抗肝癌的好方法,病人藉由這樣的許願和祈求,能夠獲得一些支持他們對抗疾病的力量。
 
當然也會有病人沮喪到連治療的信心都沒有。例如有病人從被判罹患肝癌那天起,就覺得自己一定會死,雖然可以開刀,但卻認為自己開刀後就會直接送進太平間,悲觀到無以復加。此時,旁人的打氣和鼓勵極為重要,當他聽到護理人員勸他:「無法掌握的事,擔心又能如何?」時,剎那間有種醍醐灌頂的覺悟,讓耽溺在低潮情緒中的他突然警醒。當他又聽到護理人員解釋手術後可能要注意的事項時,心中不禁浮現一線希望:「原來,我是有可能活著走出手術房的!」
 
病人的沮喪和悲觀,有時是來自於對病情的錯誤認知,一旦釐清了,就能化解大半,因此,對疾病的充分認知和了解,也有助於脫離沈重的陰霾。
 

信仰有助心情安定

此外,當病人感覺到驚慌失措,心亂如麻時,若有信仰或宗教,可以扮演安定心情的角色。有不少病人在生病前並無特別信仰,但生病後對人生感到茫然無頭緒,特別渴望一股強大的力量作為倚靠。此時親友適度地引介一些宗教資訊,是可以的,但千萬不要過度迷信,例如靠求神問卜來決定要不要治療,或是放棄正規醫療而單單採取另類療法,這樣就不利於抗癌了。
 
像是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他罹患的是胰臟癌,原本醫師建議及早開刀,但他因個人因素排斥開刀,反而先選擇飲食、靈修等另類療法,錯失較佳治療時機,56歲就英年早逝。這結局不禁讓後人感慨:如果當初他遵從正確的醫療,是不是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尋求第二意見有助面對治療

癌症屬於重大疾病,不少人初次得知罹病不敢置信,可能尋求第二家,甚至第三、第四家醫院的診斷。站在病人權益立場,尋求第二意見無可厚非,而且也是一種心理的建設與調整,當愈來愈多訊息浮現,病患也更願意面對現實,而能勇敢接受接下來的治療。對病人來說,病情資訊愈充分,心情也愈篤定,對治療愈有幫助。若對疾病的進展一知半解,病人反而會病急亂投醫,花錢事小,延誤病情事大。
 

對疾病資訊了解愈充分愈好

罹病後,選擇哪種治療方式,通常是病患最困擾的問題。以肝癌而言,有手術、酒精栓塞、電燒等方式,與肝癌大小、位置、顆數等都有關,需要與醫師好好討論。不過,現實情況下,醫護人員總是忙碌得來來去去,不見得有時間坐下來,與病患詳細討論治療方式和優缺點,這也是令人無奈之處。不過,病患如果有疑問,仍應主動詢問醫護人員,家屬也可以幫忙收集資訊。此外,也可以尋求其他資源,像是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等防癌團體的幫助。這些團體都有許多衛教手冊,也有專業護理人員及醫護義工等,可以解答一些患者的疑惑。
 
有些病人生性緊張,手術前擔憂手術會失敗,手術後又擔心很快會復發,此時一味叫病人不要擔心,往往徒勞無功,最好的方式是充分理解病人擔憂之處,提供詳細且正確的資訊。例如有病人一拉肚子,就以為是肝癌又復發了,但經過護理人員告知,肝癌復發通常不會以腹瀉來表現,病人就比較釋然。也可以建議病患做一些有助於健康的事,來代替無謂的擔憂。
 
也有一種狀況是,一診斷出肝癌,就是非常棘手的第四期,不要說開刀,就連其他的治療方式,都不見得能夠做,此時對病人和家屬來說,更是宛如世界末日來臨。尤其若醫師這方也釋出「束手無策」的訊息,更讓病患有「難道只能等死」的感慨。對於第四期或末期的肝癌,醫療能幫忙的確實是很有限,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方法,況且醫療不斷在進步,病人和家屬千萬不要因此喪氣,試著轉念,以活一天就是賺一天的樂觀心情面對,是有可能出現奇蹟的。就算時日無多,把握時間去做想做的事,也能減少遺憾。最怕的就是病急亂投醫,或是灰心喪志,反而縮短了寶貴的生命。
 

家屬是最大的支持力量

親人生病了,家屬承受的痛苦與壓力,其實不亞於病患本人,但作為最親密的陪伴者,家屬往往是肝癌病患最大的支持力量,角色十分重要。在抗癌的漫漫長路上,家屬能做的,其實就是傾聽和陪伴。當病人對病情感到悲觀、情緒低落時,家屬的耐心傾聽,可以協助病患抒發內心的憂慮。家屬不要太急著以「你不要想那麼多」或「一定沒事」來搪塞病患,這樣反而會讓他們沒有機會宣洩情緒,只能強加壓抑一些灰色的想法,但長期下來,壓抑反而會讓身體的免疫力降低,更不利抗癌。家屬不要刻意強顏歡笑,保持自然的應對,就是最好的傾聽方式。而盡可能的陪伴,則能減少病患不安,有人陪著一起抗癌的感覺,能讓病患感到溫暖。
 
而在住院治療過程中,病患一定會面臨到諸多身體不適,而有抱怨和憤怒等不滿情緒,此時對家屬來說,更須付出極大的耐心與愛心。感到疲憊及不適時,不要硬撐,應適時休息或尋求精神科的專業協助。
 

樂觀有助於抗癌

國內外有多項研究均指出,以正面、樂觀積極的態度對抗癌症的患者,要比極度悲觀、情緒低落者,存活率來得高。同一疾病發生在不同人身上,會有不同結果,因此科學上的成功率或存活率,僅能作為參考,有太多病患被宣判只有半年生命,但勇於面對、積極治療的結果,突破「大限」的比比皆是。肝癌雖可怕,但擁有超越肝癌的智慧,便能無所懼怕。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