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期
出刊日:2018-01-15
返回上一層心臟死後器官捐贈上路 拯救更多瀕死生命 【大愛再延續】
諮詢╱ 周迺寬(臺大醫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器官勸募小組召集人、臺大醫學院外科臨床副教授);蘇佳莉、林南利、鄒潔瑩、張蕊麟(臺大醫院器官捐贈協調護理師)
撰稿╱張雅雯
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全台約有9千多人正在等待器官移植,然而,每年卻僅有200多人捐贈。
原本國內非活體器官捐贈僅限於腦死患者,須由兩名具有腦死判定資格之醫師完成兩次的判定性腦幹功能測試,均符合腦幹反射消失及無自行呼吸後,才可判定為腦死,接著才能進行器官捐贈程序。
腦死的原因,常見於車禍、腦血管意外等各種因素,但隨著強制戴安全帽等措施上路後,這類病患的比例逐漸下降,故腦死的器官捐贈數量已達一個平原期,很難再成長,器官捐贈與移植的供需差異日漸擴大。為了增加器官的來源,衛生福利部針對「心臟死後器官捐贈」進行討論,邀集醫學會、律師、移植專家擬出共識後,決定開放這個選項。
心臟死後器官捐贈(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CD),指的是心臟停止跳動導致全身循環停止,據以宣判死亡後,開始進行器官捐贈。與腦死後器官捐贈的差別在於,腦死者仍然有心跳和循環,器官品質比較好;腦死判定有嚴謹的標準,較能抓準器官捐贈的時間點。
過去對於心跳停止後如何確定死亡,沒有真正的共識,故未開放。不過隨著醫療的進步,以及腦死病人越來越少,器官來源減少,心臟死後器捐在取得醫界共識後,目前已開放。
不為保存器官活性 做侵入處置
過去心臟死後器官捐贈最大的爭議點在於,為確保器官的活性而施行侵入性的處置,比如:幫捐贈者放置葉克膜等體外循環系統。目前心臟死後器官捐贈達成的共識是,須符合安寧緩和條例,判定生命末期的病患或其家屬若有器官捐贈之意願且同意撤除維生醫療儀器,過程中為減少病患之不適及維持器官功能,可給予包括鎮靜劑、止痛藥、抗凝血劑等必要藥物,但不做放置葉克膜或體外循環醫療設備等侵入性處置。
如此不僅不違反安寧緩和條例,也不增加病患的痛苦,讓部分未達腦死或病況嚴重到無法撐過兩次腦死判定,且仍有捐贈意願的病患或其家屬,依舊可完成遺愛人間的心願。
心臟死後器官捐贈準則 溫缺血時間需小於2小時
腦死判定有嚴謹的標準,較能抓準器官捐贈的時間點,但過去對於心跳停止後如何確定死亡,沒有真正的共識。透過多次的研商會議討論,進行心臟死後器官捐贈必須在手術室或加護病房執行撤除維生醫療系統,待病患的收縮壓小於等於到50mmHg(Systolic blood pressure≦50mmHg),開始計算器官的溫缺血時間,過程中,不給予任何的醫療處置,出現第一次的心跳停止後,再進行5分鐘的等候觀察期,確認沒有再次出現收縮性血壓或心搏心律,即宣判病患死亡才進行器官捐贈手術。
臨床上,當生命末期的病患撤除維生醫療系統後,其病況的演變其實是充滿變數的,若器官的溫缺血時間超過2小時,但病患的心跳仍未停止,就不適合捐贈器官,只能進行組織捐贈,因缺血時間過長會影響捐贈器官的品質。此外,若病患於撤除維生醫療系統後,病程未達瀕死階段,也無法進行器官捐贈,需轉向長期照護。
腎臟移植病患是最大受惠者
根據國外的經驗,心臟死後器官捐贈的數量大約是腦死判定器官捐贈的三分之一,以台灣一年腦死判定約為200例,衛生福利部推估從心臟死後器官捐贈可增加約70例,其中,缺血時間相對可較長的腎臟,可望因此增加其數量,對於眾多等待腎臟移植的病患來說,最有可能受惠。
不過,等待器官移植的病患,也有拒絕移植的權利。心臟死後器官捐贈與腦死判定後器官捐贈的器官活性或許略有差別,但都經移植醫師審慎地評估才會進行摘取,以國外的腎臟移植來說,心臟死後器官捐贈與腦死判定後器官捐贈的移植成功率大致相同。因此,未來雖會告知器官來源為心臟死後器官捐贈,由等候病患選擇是否接受,但仍希望說服器官移植等候病患接受任何得來不易的器官。
有意進行心臟死後器官捐贈的病患,也有可能最後不能如願。因生命末期的病患,大部分是長時間住院、年紀較大或器官功能逐漸衰竭等,也可能因病況的變化,導致最終不符合器官捐贈的條件。然而不論是否成功捐贈,相關的醫護人員和開刀房的配置已經投入,估計可能做10例才有1例可成功捐贈,因此若要增加心臟死後器官捐贈的數量,醫院必須要有足夠的預算支應,比如預估要增加70例器捐,執行的預算必須編到700例。
心臟死後器官捐贈上路後,比較大的改變是各家醫院的作業方式,未來將可依情況去評估捐贈者適合進行腦死器官捐贈或心臟死後器官捐贈。對已經簽署或註記器官捐贈意願的民眾,不需再次簽署或修改;至於有器官捐贈意願卻尚未簽卡註記之民眾,建議可至各家醫院的簽署窗口或至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線上簽署,當面臨生命末期時,相關單位可即時接收到訊息,協助完成這份大愛。
在器官移植流程中,有所謂的溫缺血及冷缺血。溫缺血時間指的是器官在人體內因血液供應不足而造成的缺血;冷缺血指的是器官取出後進行體外灌注到移植成功的時間。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總編輯的話】脂肪肝的「解藥」,就在自己身上!
- 流感季節小心肝 快打疫苗保平安
- 2018元旦起 滿一歲幼兒常規接種A肝疫苗
- 肝臟變胖可逆轉 拒絕脂肪肝!
- 肝癌免疫療法帶來新突破 但非人人適用
- 魏寬仁抗癌 10 年 走出生命幽谷/B肝輕忽追蹤 肝癌 10 公分併轉肺癌
- 免干擾素C肝全口服新藥 (DAAs) 2018年健保給付再放寬 受惠人數再擴大
- 捐血與B、C型肝炎
- 膽管阻塞了! 內視鏡膽管支架引流膽汁無傷口
- 【醫學新知】24小時不休息、診斷快、效率高… AI人工智慧將改變醫療風貌!
- 【愛肝新樂園】B肝抗病毒藥 停藥要小心
- 年節大吃大喝 當心消化道疾病大暴走
- 胃鏡檢查發現⋯ 胃腸道基質瘤!怎麼辦?
- 【肝爹信箱】有問必答
- 陳靜女士勇抗肝癌13年 奮戰到最後─家人捐善款 傳遞視病猶親的感動
- 「台灣阿肝」許金川教授帶領基金會 連獲3大獎受肯定
- 救救肝苦人募款順利完成─2018「保肝全壘打」即將開跑!
- 寒冬中燃燒愛心正能量 助身障朋友免費保肝
- 好心肝門診中心將擴充樓層及診間 籲請各界熱烈愛心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