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86期

出刊日:2019-04-15

返回上一層

胰臟癌如何早期發現?

胰臟位於腹腔後方深處,且胰臟癌初期症狀不太明顯,一旦確診通常已經是晚期無法開刀了。了解胰臟癌,盡量遠離已知的危險因子,若是高危險群則建議定期追蹤檢查,是目前已知可防範胰臟癌的方法。
 
諮詢/廖偉智(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內科副教授)
撰稿/邱玉珍
胰臟癌有「癌王」之稱,先前不少名人像資深名嘴劉駿耀、演員李麗鳳、體育主播傅達仁、男高音之王帕華洛帝等人,都因胰臟癌病逝。有「時尚老佛爺」稱號,也是知名品牌香奈兒(CHANEL)創意總監的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也於2019年2月19日傳出因胰腺癌辭世的消息!
 
隨著人口老化、飲食西化,近幾年胰臟癌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民國105年有2202人被診斷為胰臟癌,1996人死於胰臟癌,位居男性10大癌症死因第8位、女性第5位。在美國,胰臟癌位居10大癌症死因第4位,預估2020年將躍升至第2位!


早期發現不易 復發率又高

跟其他癌症相較,胰臟癌的發生率雖不高,但「發生率幾乎等於死亡率」,是胰臟癌讓人聞之色變的原因。主要有兩大原因:第一是胰臟癌很難早期發現,第二是復發率高。
 
臨床上,有高達85%病患被確診時,已是晚期無法開刀,即便15%有機會開刀的病患,仍有80%的人術後會復發。
 
為何胰臟癌早期不易被發現?因為胰臟隱身在腸胃道後面,在腹腔深處檢查不易。此外,早期也幾乎無症狀,即使出現症狀,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道不適而忽略。
 

六成腫瘤長在胰臟頭部 
三大典型症狀

(圖說:胰臟的位置)
根據統計,國內6成的患者胰臟腫瘤長在胰臟頭部,其餘是發生在胰臟體部及尾部。病患的臨床表現,會依腫瘤長在胰臟不同部位而有不同,綜合起來,以下是胰臟癌患者可能有的三大典型症狀;
  • 黃疸
胰臟癌若長在胰臟頭部,因位置靠近總膽管,腫瘤大到壓迫總膽管時,會造成膽汁阻塞,患者會出現黃疸。所以相較下,此處的腫瘤比胰臟體部及尾部的腫瘤,更易早期發現。
  • 上腹痛
胰臟癌引起的腹痛通常位於上腹部中間,位置接近胃部,通常是飯後痛,類似悶痛,常會以為是胃痛。這種胰臟癌引起的腹痛也可能會從前面跑到後背,躺下來甚至會痛得更厲害,前彎才比較舒服,而且常晚上痛的比較厲害。

胰臟癌引起的腹痛與其他腸胃道疾病引起的腹痛可能類似,一般人不易辨別,但因一般胃部疾病的治療效果相當好,若有治療效果不如預期的情形,可能要到醫院做更詳細的檢查,以排除是胰臟癌或其他因素引起。
 
  • 體重減輕
大多數胰臟癌患者都會出現體重減輕,主要是因為腫瘤會分泌一些物質改變病人的代謝,掠奪病患身體裡的營養(蛋白質),這就是癌細胞生存的策略。很多癌症在末期會出現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但胰臟癌的特性是,在腫瘤很小的時候,患者就可能會出現體重不明原因減輕。

  胰臟癌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很容易轉移擴散及侵犯重要血管。臨床上,不少病患看似早期可以開刀,開刀後才發現,有許多肉眼看不到的癌細胞已轉移到其他器官。細胞型態也是造成胰臟癌治療效果不佳的原因。國內胰臟癌有85∼95%為胰腺癌,不但預後差、復發率也相當高。


胰臟癌要根治只能靠手術
其次為化療

胰臟癌目前唯一治癒的方就是手術,但臨床上只有15%的人有機會開刀。至目前為止,還沒有很好的方式來篩檢胰臟癌。

無法手術的患者,目前只能用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至於目前癌症新療法如免疫療法或標靶療法,對胰臟癌的效果不太理想。所幸化學治療這幾年有不錯的進展,過去的化學治療用於無法手術的病患平均存活約半年,新的化學治療可讓病患平均存活延長到接近1年。
 
胰臟有腫瘤也不一定就是惡性,當影像檢查看到胰臟腫瘤,要看情況,有時需先切片檢查確認。若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等影像檢查看起來高度懷疑是典型胰臟癌且可手術切除,目前醫界共識是不一定要先做切片檢查,可以直接開刀;如果影像檢查發現腫瘤已擴散或侵犯到重要血管,根本無法開刀,醫師會先確定細胞型態,再給予適合的化療藥物。
 
若影像上看似可以開刀,但無法確定是不是胰臟癌,因為有些良性的原因也會造成胰臟局部發炎、腫大,看起來與胰臟癌影像類似,這時候就建議先切片檢查,以免白挨一刀。


胰臟癌危險因子及高危險群

胰臟癌死亡率如此高,哪些人是高危險群需注意?造成胰臟癌的原因至今仍不明確,但有些危險因子已經被找出,包括以下幾項:
 
有特定遺傳基因突變者及有遺傳慢性胰臟炎的人,發生胰臟癌的機率比平常人高。遺傳基因導致的罹癌風險可高達一般人的30∼40倍,若合併抽菸,風險更高達100倍。例如有BRCA1、BRCA2基因突變者,罹患乳癌、卵巢癌風險高外,罹患胰臟癌的風險也較高。另外有時雖然查不出是哪些基因有問題,但家族內一等親,有2人或2人以上罹患胰臟癌,也算是高危險群。
 
另外,一般慢性胰臟炎(大多為喝酒引起)或是胰臟內有水瘤(水泡)、肥胖、糖尿病患等,罹患胰臟癌的危險也較高,特別是年過50才罹患糖尿病的人,更應該留意。有時並非普通的糖尿病,而是胰臟癌所引起的糖尿病。因此,如果年過50歲以上血糖突然飆高被診斷為糖尿病,最好到醫院做詳細檢查。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也證實,「高糖」會造成胰臟的代謝異常,傷害胰臟細胞的DNA,使致癌KRAS基因突變,進而產生胰腺癌。所以避免「高糖」的攝取,可保護胰臟免於因代謝異常所造成的損傷。
 

胰臟癌的檢查工具

上述高危險族群要定期接受一些影像檢查,及早揪出胰臟癌。可藉助以下影像學檢查來幫忙診斷。
腹部超音波:
腹部超音波雖是很好的診斷工具,但檢查胰臟時常受到旁邊腸胃道氣體干擾,很難全面觀察到胰臟是否有變化。
電腦斷層 (CT)、磁振造影 (MRI):
CT、MRI檢查必須注射顯影劑,才看得清楚。CT、MRI等高階影像有一個盲點就是小於2公分的胰臟癌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看不到或不清楚。
內視鏡超音波:
它是目前診斷早期胰臟癌敏感度最高的工具,可清楚看到小於1公分的腫瘤,但它是侵入性檢查,內視鏡前端必須伸入胃、十二指腸,貼著一層薄薄的腸道壁,用前端的超音波探頭去觀察胰臟。檢查過程存在一定風險,而且該檢查並不普及,只有大型醫療院所才有此設備及技術,不建議用於第一線篩檢。
 
雖然胰臟癌是一個非常難纏的癌症,但發生率畢竟不算高,目前醫界共識是,不建議一般人將高階影像當做篩檢工具,但高危險群(如上述有遺傳基因及家族病史者),需考慮定期做高階影像檢查如CT、MRI配合內視鏡超音波,才能盡早揪出病灶。

疑惑解除補給站
Q:健檢發現腫瘤指數CA199很高,怎麼辦?
A:不少人看到健檢報告裡的腫瘤指數CA199過高,拿著健檢報告到門診詢問:「自己是不是罹癌?」當看到CA199指數過高時,先不用過度緊張,因為有些人是天生體質就長期CA199略微偏高。建議可以先到醫院再做一次抽血檢查,確認CA199指數是否真的過高,以及是否有胰臟癌的危險因子、有症狀、或屬高危險族群,通常醫師也會安排超音波或磁振造影等影像檢查,看看胰臟有沒有什麼變化。如果都沒有,則可以考量其他可能性,例如一些婦科疾病如子宮肌瘤、卵巢腫瘤或水泡,腸胃道問題如大腸息肉、腫瘤、慢性肝炎、膽道阻塞、膽道腫瘤、肺部疾病、發炎等,也有可能造成CA199指數過高。上述原因都排除了,就不用過於擔心,只要追蹤即可。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