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39期

出刊日:2007-07-15

返回上一層

長效型干擾素 慢性B肝另一治療選擇

諮詢/陳培哲(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
   劉俊人(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撰稿/王昶閔

40歲的楊先生在一次健檢中,才意外發現自己竟然有B型肝炎,而且肝指數飆到200以上,原來他罹患慢性B型肝炎卻不自知,經進一步檢測後,發現他每西西血中有高達100萬隻病毒。醫師建議他儘快治療以免變成肝硬化,在接受長效型干擾素治療半年後,e抗原已從陽性轉為陰性,且病毒量也降至1萬以下,確定治療成功。未來只需長期觀察,定期回醫院追蹤。

不過,並非每一位病患都能治療成功。55歲的沈先生同樣是意外發現罹患慢性B型肝炎,接受干擾素治療半年後,在追蹤期間,e抗原依舊是陽性,病毒量下降也有限,於是改採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目前仍持續服藥中。

台灣有300萬名B型肝炎帶原者,其中6成不知道自己是帶原者。雖然B型肝炎已有藥物可以治療,但接受正確治療的比例偏低。

B型肝炎目前的治療方式可分為口服藥物與干擾素針劑兩種。在台灣,一般人較能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使用的人數較多;而干擾素由於需要注射,且在治療期間患者常有發燒、疲倦、食慾不振等症狀,少數人甚至會有掉髮、憂鬱等副作用,不僅患者怕怕,醫護人員也要花更多的時間跟病患溝通及追蹤用藥情況,因此採用這項療法的人明顯較少。

干擾素有雙重作用

事實上,干擾素是人體本來就有的一種抗病毒物質,它不僅可以干擾病毒的複製與感染能力,且能調節人體免疫系統,具有雙管齊下的特點。

一般而言,成年後才感染B型肝炎,除極少數人可能引發猛爆性肝炎外,絕大多數會自行痊癒,較少變成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這是因為正常情況下,成年人有健全的免疫系統,可以清除病毒。但如果是2、3歲前感染B型肝炎,且感染原─母體的病毒量很高,則高達8成都會成為帶原者;而如果是4、5歲後才感染,帶原率就大幅降至2%左右。

而由於慢性B型肝炎患者對抗病毒的能力不足,採行干擾素治療正好可以補其不足,進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干擾素治療的指標

B型肝炎病毒是一種頑強的DNA病毒,難以徹底根除,因此,干擾素的治療目標,主要是抑制病毒活性,恢復宿主免疫力,使病毒量減少到每西西血液中少於1萬隻,肝功能指數恢復到正常值以內。

B型肝炎帶原者如果是屬於病毒較活躍的e抗原陽性者,以干擾素治療成功的指標是e抗原消失,產生e抗體,如果以長效型干擾素治療其療效大約是30%到35%,比傳統型干擾素要高10%到15%左右。

不過,若病人本身的e抗原為陰性,至今仍沒有可靠的治療成功指標,對這類病患來說,原則上,希望能儘量減少病毒量,讓急性發作的危險性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長效型干擾素治療B型肝炎,約有3%的患者會連表面抗原都消失,療效甚佳。

干擾素治療無效 仍可改用口服藥

干擾素的療程是半年到1年,e抗原陽性的病患需要連續施打24週,陰性病患則施打48週。在使用對象的選取上,以較年輕(年齡約30至40歲左右)、病毒量比較低的患者治療成功率較高,如果病人已有嚴重肝硬化或憂鬱症,因為干擾素可能會加重憂鬱傾向或使肝功能異常惡化,若以干擾素治療就不適合,必須採行口服藥物治療。

傳統干擾素又稱為短效干擾素,因為作用時間短,兩天就必須注射1次,經過化學結構修飾後,變成所謂的長效干擾素,藥物能在體內留存比較長的時間,且濃度更穩定,可以1週注射1次,除了方便、可以減少挨針頻率外,更重要是療效更佳。

臨床應用顯示,B肝患者在完成干擾素治療療程,並追蹤半年至1年後,大約有1/3的病人能治療成功。而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則仍可以考慮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繼續治療。

療程明確 干擾素治療優點

近年來,慢性B型肝炎口服治療藥物不斷推陳出新,治療的效果愈來愈好,但美中不足的是治療時間較長,往往需達1至2年。且早期推出的藥物在服用一段時間後,容易出現抗藥性問題,而停藥後也有部分患者會再復發,因此,何時是最佳的停藥時機?必須經過仔細的評估,每個患者的情況可能各有不同。

反之,干擾素的療程就比較明確,患者可以清楚知道自己大概要用藥多久,且比較沒有抗藥性的問題。

【Q&A】
Q.用干擾素治療B肝後會不會再復發?
A.還是有20%可能會復發,不過一旦治療成功,通常藥效還能維持一段時間,復發率遠比口服藥物低。

Q.治療後有沒有可能表面抗原消失?
A.干擾素治療B型肝炎的目標,主要在使B型肝炎患者的e抗原轉為陰性、減低病毒量。但有3%左右的病人能消除表面抗原。

Q.治療前要先做病毒基因型檢驗嗎?
A.干擾素治療對台灣常見的B肝病毒基因型都有效果,因此一般不需事先接受B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檢測。

Q.可以在家自行注射干擾素嗎?要注意什麼?
A.干擾素可以自行在家中注射,但藥物平時應置於冰箱中冷藏。施打時應注意每周改變施打部位。如果施打後出現異常反應,應該回診告訴醫師。

Q.如果有B型肝炎,但醫師判斷尚不需積極用藥治療者,日常生活上要注意些什麼?
A.B型肝炎帶原者中,如果e抗原陰性,而且肝功能正常,病毒量低於1萬,通常就會被歸類為「不活動型帶原」,一般來說,這類帶原者都能與病毒和平共處,目前看法是並不需要積極用藥治療,不過有少部分還是會變成慢性肝炎,不能掉以輕心或疏於追蹤。不論是所謂不活動型帶原的患者,或治療已經成功e抗原消失的患者,仍應該保持正常生活習慣,不熬夜、不吸菸、不喝酒,少吃油炸、醃製等不健康的方式所烹調的飲食,平日保持運動與身心愉快,都能有助於病情穩定。

Q.以干擾素成功治療B型肝炎就不會得到肝癌了嗎?
A.不管以干擾素或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B型肝炎,病毒量減少、甚至測不到,肝指數回復正常、甚至表面抗原消失(極少數),表示B型肝炎病毒活性受到控制,慢性發炎減少、甚至停止。但因為肝細胞中仍有B型肝炎病毒核酸,因此仍有機會得肝癌,只是機會減少了很多,所以仍需定期追蹤檢查。

長效型干擾素配合抗病毒藥 治B、C肝雙重感染療效達7成

諮詢/高嘉宏(台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
撰稿/王昶閔

在台灣,約有20萬人左右同時感染B、C肝,對這類病患,過去醫師始終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治療才好。直到最近,這個無解的困境終於露出一線曙光,最近台灣一項大規模臨床試驗結果顯示,使用長效型干擾素配合抗病毒藥物治療這類雙重感染病患,C肝清除率高達7成。

這項囊括台大、三總、高醫、高雄長庚等9家醫學中心與醫院,共300多名B、C肝雙重感染者的臨床試驗顯示,在經過長效型干擾素與抗病毒藥物雷巴威林治療半年到1年,在停藥半年後,有7成病患體內的C肝病毒被清除,C肝幾乎算是治癒。

在過去,B、C肝雙重感染者一直是醫療上的「孤兒」,所有肝炎的新藥臨床試驗,都排除他們加入,因而醫學上向來缺乏令人信服之大規模研究,以致醫師不知該用何種方式治療,而健保給付條件也有限制。

在台灣,這類雙重感染者絕大多數是在嬰幼兒時就感染B肝,成為慢性帶原者,長大後才再感染C肝。由於後到的病毒多會壓制先來的病毒,因此這類雙重感染的病患體內,往往是C肝病毒較活躍,而血清中C肝病毒量也較高。

這次的新藥試驗,正是針對這類以C肝為主的雙重感染者,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病患當體內較強勢的C肝病毒被清除後,原本較弱勢的B肝病毒可能「敗部復活」,根據國外報告,少數甚至會引發猛爆性肝炎,因此,日後仍有必要針對B肝定期追蹤治療,不能掉以輕心。

不過好消息是,長效型干擾素不只是治療C肝的利器,對B肝也有明顯的療效,過去小規模研究顯示,在雙重感染患者中,3至5年後大約有2成患者連B肝表面抗原都被清除。換言之,還是有機會同時根除這兩種病毒性肝炎。

除了治療的進展外,台灣大約有2/3的B肝帶原者不知自己帶原,就算自知有B肝帶原,又不一定知道有無同時感染C肝。由此可見,更重要的還是從最基本的篩檢做起。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