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66期

出刊日:2014-04-15

返回上一層

胰臟炎來勢洶洶,嚴重會要命!

急性胰臟炎8成是輕微的,只要休息、治療就可恢復;但有2成病例病況嚴重,可能造成胰臟膿瘍、感染或功能損害,甚至死亡。
 
諮詢/張毓廷(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助理教授)
撰文/徐瑄礽
 
20多歲的小陳,平常身體健康,偶爾才和朋友小酌兩杯,但以前喝酒都沒事,上次才喝一杯啤酒,就突然腹痛難耐,疼痛感還延伸到背部,讓他得彎著腰才比較舒服。友人以為他是胃痛,拿胃藥給他,但他吃完後還是持續疼痛,只好緊急送醫,沒想到竟是急性胰臟炎,住院治療一週後才好轉。
 

急性胰臟炎的症狀

 
胰臟炎可分急、慢性。急性胰臟炎的症狀多為突發性的腹痛,且具持續性,痛感會傳到背後,有人形容比生小孩還痛,患者會往前彎腰以減緩疼痛。醫師臨床上要判斷急性胰臟炎,只要以下3項具有2項即可診斷:
  1. 從典型的症狀判斷。
  2. 抽血檢查發現血清中澱粉酶和胰臟酶高於正常值3倍以上。
  3. 從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等影像,看見胰臟發炎。
 

酒精是引發急性胰臟炎主因

 
正常情況下,胰臟所分泌不具活性的消化酵素要在腸道才會被活化,當這些具活性的酵素在胰臟不正常提早活化時即會消化胰臟本身,就會導致所謂的急性胰臟炎。
 
過去的大規模研究認為,急性胰臟炎以膽結石引起佔最大宗,但隨著飲食習慣改變,現在國人常見的原因與西方國家相同,都以喝酒為主;中年女性則以膽結石較多,兩者佔急性胰臟炎成因7到8成,其他原因還包括高三酸甘油酯過高、腫瘤壓迫胰管、胰管先天構造異常(通常兒童或青少年期就會發作)、藥物或病毒感染等。
 
喝酒引發急性胰臟炎的機轉,目前認為是酒精代謝產物會傷害胰臟細胞,造成胰臟發炎。結石則是因為會卡住胰管,導致胰液蓄積胰管內壓力過高、排不出來而發炎。而高三酸甘油酯則被認為是水解後的脂肪酸傷害胰臟細胞,導致細胞壞死、胰臟發炎。以臺大醫院標準為例,三酸甘油酯正常值為150mg/dl,200~300 mg/dl就算偏高,1000 mg/dl以上就可能發生急性胰臟炎,但有少部分的人,即便高到1000 mg/dl以上也不會發作。有些則是像上述案例中的小陳一樣,平常就偏高,但都沒有症狀,可是只要一加上喝酒或稍微吃油膩點等第二誘發因子,就突然急性發炎,而且常反覆發作。
 

急性胰臟炎 嚴重恐致命

 
急性胰臟炎8成都是輕微的,只要休息、治療就可恢復,不至於留下後遺症;但有2成病例病況嚴重,可能造成胰臟膿瘍、感染或功能損害,且因全身性發炎反應,還可能合併器官衰竭、肺衰竭、腎衰竭、休克等。臨床上就有患者因胰臟膿瘍,得插著一堆引流管,也曾有死亡病例。因此,不能小看急性胰臟炎的殺傷力,有酗酒習慣、有結石及高三酸甘油酯偏高等高危險群,一定要戒酒、處理結石並控制飲食、降低三酸甘油酯。
 

急性胰臟炎發作 不一定要禁食

 
急性胰臟炎的治療要先找出原因,例如三酸甘油酯高,就要設法降低;若是腫瘤壓迫就去除腫瘤,酒精引起則要戒酒,治療上則需給予靜脈輸液補充水分,加強胰臟的血流循環,避免胰臟缺氧造成再次傷害。若患者疼痛則給予止痛。
 
過去認為急性胰臟炎發作時,應該禁食讓胰臟休息,但歐洲研究發現,住院24小時即讓患者進食和72小時後再讓患者進食,前者不但恢復較快,併發症也較少,因此目前除非患者有腸阻塞或嘔吐症狀,否則可以吃就吃,因為長期禁食可能讓腸黏膜萎縮,腸道細菌恐因此跑進血液,引起感染機會上升;適度的進食可以降低感染機率,維持正常的免疫功能,營養充足也能提升細胞修復力,縮短住院天數。
 

慢性胰臟炎成因多

 
至於慢性胰臟炎,與急性胰臟炎反覆發作有關,其餘成因可用TIGARO分類如下:
T(Toxic):如酒精、高三酸甘油酯、高血鈣等毒性與代謝性原因。
I(Idiopathic):不明原因的原發性胰臟炎。
G(Genetic):PRSS1、SPINK1等基因變異,導致最重要的蛋白脢在胰臟就先活化、先消化胰臟,或保護機制被破壞。
R(Recurrent):反覆發作、嚴重的急性胰臟炎。
O(Obstructive):先天或後天的胰管阻塞。
A(Autoimmune):自體免疫,可合併乾燥症、紅斑性狼瘡、風濕性關節炎等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
 
慢性胰臟炎患者常會合併上述數項原因,例如基因變異者可能合併酒精或反覆發作,也有人是基因變異合併構造異常。臺大醫院過去就曾收治一名10多歲國中少女,因胰管先天構造異常,導致胰液容易阻塞,再加上基因出問題,導致她一學期內急性胰臟炎發作數次,不管吃什麼東西,隨時都可能發作,苦不堪言。最後醫師替她施行經口膽胰鏡,置放胰管引流管,撐開阻塞部位,症狀才獲得控制。之後每3個月換管一次,2年後胰管定型再拔掉引流管,現在少女已就讀高中,不但體重回復正常,還可以吃點炸雞。
 
慢性胰臟炎早期較難發現,有些人被當成腸炎或胃炎治療,但都無效,且體重會持續下降;晚期常因胰臟萎縮、鈣化失去功能,導致分泌的澱粉酶、消化酶減少,無法有效消化食物,出現解油便、體重降低、像胃痛一樣的腹痛、偶爾急性發作等。若反覆發炎造成胰臟纖維化,導致功能喪失且不可逆,就稱為慢性胰臟炎。
 
此外,如果是胰臟的內分泌功能受影響,還會出現難以控制的糖尿病,這類型病人常被稱為「第三型糖尿病」,因為此時胰臟已被破壞,分泌胰島素和昇血糖激素功能較差,所以吃降血糖藥後,血糖容易忽高忽低,像溜滑梯一樣很難控制,因此第三型糖尿病也是慢性胰臟炎的一種特殊表現。
 

基因突變者 胰臟癌風險高

 
臨床上曾接獲一名50多歲男子,因急性胰臟炎發作卻找不到原因,驗基因才發現,他製造胰臟酶酵素的基因突變,深入追查家族史赫然發現,男子母親也有基因突變,所以她長期上腹部不適、身材也瘦瘦小小,怎麼治療都不見好轉,再進一步追查更發現,男子就讀中學的兒子也有基因變異,需定期進行超音波和抽血檢查追蹤。
 
因此,基因異常者,通常會建議下一代也要檢測,而這種基因型的慢性胰臟炎患者,將來癌化的機率比正常人高達50到60倍,一生有百分之40的機率會罹癌,因此需長期追蹤,不可不慎!
 
此外,光是慢性胰臟炎本身,癌化機率也比常人高2到26倍;糖尿病人胰臟的癌化機率則比一般人高2到3倍。
 

慢性胰臟炎的治療

 
慢性胰臟炎的治療包括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如果是缺乏酵素,就以藥物補充,將口服酵素連飯一起吃,若疼痛嚴重則可以藥物治療或作神經阻斷術。飲食上也要注意,包括戒酒、戒菸、高纖、少油等。此外也要多運動,降低體脂肪,例如規則的有氧運動、跑步、打球、游泳、騎單車等,都是不錯的運動。
 

高危險群多注意胰臟癌

 
胰臟癌常因解剖位置的關係,比較難被發現,而且盛行率不高,也容易被忽略,一般建議高危險族群,如慢性胰臟炎、有癌症家族史或胰臟基因異常,甚至是已知的乳癌或卵巢癌基因異常者,都應定期追蹤並作癌症篩檢。
 

◎胰臟的位置及功能

 
胰臟是人體唯一同時具備「內分泌」與「外分泌」的器官,它隱藏在胃的後方,胰臟內有「蘭氏小島」構造,會分泌胰島素和昇血糖激素以維持血糖恆定,這是它的內分泌功能。另一個外分泌功能,就是它會分泌胰液,當食物從胃部進入十二指腸時,腸道會傳來特殊荷爾蒙,刺激胰液排出,胰液中含有的澱粉酶、脂肪酶及蛋白酶,可分解消化各種食物。因此,一旦胰臟的內分泌功能出問題,就會發生糖尿病,外分泌功能出問題,就容易消化不良、解油便、腹瀉、疼痛、體重減輕等。
 
〔Q&A〕 
Q:喝酒也容易罹患胰臟癌嗎?為什麼?
A:喝酒者會得胰臟癌,是因為酒精會造成急性胰臟炎發作,若反覆發作,變成慢性胰臟炎,胰臟纖維化功能受影響,癌化機率就會提高。 
 
Q:得過急性胰臟炎的人會容易再復發嗎?
A:引發急性胰臟炎的原因如果沒有去除,就可能反覆發作,例如飲酒者若沒戒酒,酒精的代謝產物仍會傷害胰臟細胞造成急性發炎,而三酸甘油酯偏高者,若沒有控制好,還是會反覆發作,結石者若沒去除結石,持續塞住胰管,都會造成復發。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