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45期

出刊日:2009-01-15

返回上一層

C肝治療新藥物 可望縮短肝炎治療療程

美國肝病學會去年底發表一種C型肝炎口服治療新藥物Telaprevir,與長效型干擾素及雷巴威林搭配使用,可以達到抑制C肝病毒複製作用並縮短療程,為C肝治療帶來新契機。
 
諮詢/劉俊人(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
撰稿/粘曉菁(本會醫療部主任、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
 
罹患C型肝炎的華陶窯創辦人陳文輝先生,曾提起他接受干擾素治療C肝的病程,讓他頭昏、皮癢又厭食、情緒大壞等。這段歷程道出了一般C肝病患接受治療的半年期間,可能會遭受的藥物副作用,更麻煩的是有些治療反應不佳的病患,療程可能需要長達1年之久。
 

C肝病毒為一種RNA病毒

C型肝炎前身稱為非A非B型肝炎,直到1989年美國實驗室研究出病毒的基因結構,因而命名為C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隸屬於黃病毒(Flaviviridae)屬,跟我們熟知的登革熱(即天狗熱)病毒及黃熱病病毒是同一個家族,為一種約60nm大小的RNA病毒,脂質外套含有2種糖蛋白(envelope glycoprotein E1、E2),由外往內有核心蛋白(core protein)緊緊地包住中間正向單股的RNA基因體。
 

C肝病毒易突變 造就不同基因型

由於此病毒入侵肝細胞後,在肝細胞的細胞質內複製速度很快且沒有校正錯誤能力,所以基因體常常產生突變,突變機會大約每1000隻新生病毒中就有1至2隻會發生突變,因此根據它多樣的基因體序列,C型肝炎病毒又可分為6種基因型,而基因型的不同決定了治療效果的好壞與治療療程的長短。
 

不同基因型決定療程之長短

根據2006年台灣肝臟研究學會(Taiw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TASL) 的建議,對於治療效果較差的基因型1或4的患者,標準療程為每週注射一次長效型干擾素(Pegylated interferon alpha)加上每日口服雷巴威林(Ribavirin)的治療需要24週,若病人治療前病毒濃度較高或治療第4週病毒無消失,則療程需延長至48週,最後約有50%病患可治療成功;而治療效果較佳的基因型2或3病患,其標準療程為長效型干擾素加上雷巴威林的治療需24週,若治療後第4週病毒已消失且使用標準劑量之雷巴威林,則療程可縮短為12至16週,最後約有高達80%病患可治療成功。由於注射干擾素的副作用很多,因此如何縮短療程一直是醫界努力研究的目標之一。
 

C肝藥物作用機轉

長效型干擾素(Pegylated interferon alpha):干擾素是身體內細胞激素的一種蛋白質,用來幫人體抵抗外來的病原體,並有調節免疫系統的功用。干擾素用於治療C型肝炎,作用機轉尚未完全釐清,但主要是透過刺激免疫系統產生對抗病毒的作用,並截斷細胞訊息的傳遞,達到抑制病毒的複製及造成受感染肝細胞死亡的作用。
 
雷巴威林(Ribavirin): 一種合成的核酸類似物,最早被使用在小兒呼吸融合病毒的治療,1998年後正式用於C肝病毒之合併治療,單獨使用對C肝病毒無明顯影響,需要搭配干擾素才能發揮療效。作用機轉也尚未完全釐清,主要是透過調節免疫系統,活化免疫T細胞功能,最後達到抑制病毒的複製。
 

三藥併用可縮短療程

美國肝病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上發表一種C型肝炎的口服治療新藥物(Telaprevir),為一種C肝病毒蛋白酶抑制劑(protease inhibitor),用以搭配原本的長效型干擾素及雷巴威林治療,達到抑制病毒複製的作用。
 
研究發現,此三種藥物合併使用,對於先前治療效果反應不佳的基因型1的病人,在治療療程縮短為一半(即24週)後發現,已有70%的人病毒量降到很低,在血中已偵測不到,而且治療結束後持續追蹤12週發現,仍有52%的人血中偵測不到病毒。
 
雖然三藥併用的治療方法,仍處於臨床試驗階段,但就目前發表的治療效果來看,不但可縮短病患遭受干擾素副作用煎熬的時間,更為被宣告治療無效或治療效果反應不佳的病患,帶來治療上的新契機。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