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最新消息

亞太地區藥物性肝損傷有上升趨勢?!|好心肝·好健康

返回上一層
所謂藥物性肝損傷,泛指中藥、草藥、西藥及保健類食品(或稱營養補充品)所造成的肝傷害。
 
在台灣,因B肝、C肝盛行,藥物性肝損傷不算常見,也較少受到重視;但藥物性肝損傷一旦發生,輕則肝輕微發炎,重則可能造成猛爆性肝炎,即使進行肝臟移植,預後也不一定好,很可能危及生命,不宜輕忽。
 
關於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生率,目前中國的回溯性研究統計出發生率約10萬分之24,但專家推測仍是低估。在台灣雖然缺乏完整的統計,不過根據黃以信教授2021年發表於《肝病國際》(Hepatology International)期刊的研究,9年間(2011年到2019年)於6大醫學中心就收集到由醫師診斷之1297例藥物性肝損傷的案例,其中死亡率高達9.2%。
 
另根據藥害救濟基金會的統計(1999∼2023/1),申請案件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類別,以皮膚及皮下組織疾患為最大宗(佔67.49%),其次就是藥物性肝損傷(佔8.65%)。
 
另外,2022年印度肝膽科學研究所 Ankur Jindal助理教授發表於《肝臟國際》(Liver International)的一篇針對亞太地區肝衰竭的流行病學研究提及,過去亞太地區肝衰竭以病毒性肝炎與藥物性肝炎為主要原因,但近年趨勢出現變化,因為病毒性肝炎控制成效佳,反而藥物性肝損傷所致的肝衰竭案例逐漸攀升。
 
諮詢/黃以信(教育部部定教授、台北榮民總醫院暨振興醫院胃腸肝膽科特約主治醫師)

你或許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