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93期

出刊日:2021-01-15

返回上一層

【請問好心肝】失眠3問 王恩南醫師專業解答

好心肝門診中心身心科專任主治醫師
前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前新光醫院精神科主任
醫學專長: 憂鬱症、焦慮症、失眠及各種睡眠障礙、自律神經失調等精神疾病
 
Q1:什麼失眠情況要就醫?失眠可能是哪些疾病的症狀?
A: 大部分患者提到失眠,都是指入睡困難。其實更應關心是否能一覺到醒來,沒有睡睡醒醒,因為只有睡眠持續不中斷,人腦才會進入熟睡階段(以delta波為主的慢波睡眠) ,對睡眠品質來說,睡得飽比睡得久或立即入睡更重要。睡眠易中斷、早醒或常沒睡飽的人,更要就醫。失眠最常與精神疾病相關,例如憂鬱症、焦慮症、物質濫用(如酗酒)等,此外與失眠相關的常見臨床問題如夜尿、胃食道逆流等。也有些只發生在睡眠狀態中的疾病,像睡眠呼吸中止症、週期性肢體運動症候群等,都與睡眠品質相關。在治療失眠時,要同時處理相關生理問題(如建議夜間限水以減少夜尿),或與其他專科合作,才能確保一夜好眠。
 
Q2:醫師開立的安眠藥會不會上癮?
A: 很多民眾都有失眠的經驗,但不敢求診,多半是擔心只要一開始吃安眠藥,怕會上癮,其實不然。現行臨床所開立的安眠鎮定劑大多屬於苯二氮平類(BZD)藥物,基本上,雖是管制類藥物,但大部分屬於級別較低的第四級(小部分為第三級),不代表吃一顆就上癮。建議使用前要與處方藥物的醫師溝通、謹慎使用,若覺得藥效不如預期,必須讓醫師知道更多的細節,才能進一步調整藥物。通常求診病人,失眠大多已冰凍三尺,建議至少都要吃滿一個療程,等到睡眠狀況改善後,再行討論減量。如果失眠患者同時罹患其他身體疾病(如高血壓)或具有風險時,須和病患溝通,良好睡眠常有助於其他身體疾病得到良好控制,所謂的兩害相權取其輕,只要由醫師把關來調控藥物劑量而無須過度擔心。
 
Q3:治療失眠有非藥物的方法嗎?
A: 要治療失眠,除了藥物外,個人的睡眠衛生也攸關藥物療效;依睡眠調控的神經機轉只要做到下列三點:S、C、A,可以提升睡眠品質,並逐漸減低對藥物的依賴感:
過程S(homeostasis恆定):只要白天有充足的新陳代謝活動、人體內就會累積感到疲倦的物質(如腦中游離態adenosine等),晚上透過睡眠以消除這些物質,這是睡眠調節機制中所謂的恆定過程。從積極面來看,失眠病患在白天的活動量要足夠才能培養自然睡意,一般建議每天要行走至少5000~8000步以上,或者可以透過任何方法來增加活動;在消極面上,白天儘量不要躺床,若真的累,則建議每天的午睡時間不要太久,控制躺床時間在20至30分鐘以內,且在天黑之後就不要再喝提神飲料,如咖啡、茶(因為咖啡因是腦內adenosine受體的拮抗劑)等。
 
過程C(circadian rhythm日夜節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句老話反映出,人體如同所有哺乳類動物有生理時鐘,位在下視丘前端的視交叉上核(SCN),會隨著地球自轉而進行調節,管控人體各種生理節奏如睡-醒週期等,因此若總是日夜顛倒或者入睡時間(睡眠相位)太早或太晚,就會造成惡性循環,導致失眠更加嚴重。雖然生理時鐘週期有個別差異,群體中的確存在天生的夜貓子,但依統計的鐘形分佈曲線,夜晚11點是大多數人最佳入睡時刻,此刻體內核心體溫降低,褪黑激素則因光照減少而攀升,有利入睡。治療中的失眠患者,即使逢假日也不建議為了所謂的小確幸睡到自然醒,否則可能讓生理時鐘混亂,還是作息維持規律為宜。臨床上,老年個案傾向七早八早就去睡(睡眠需求量會隨年齡增高而降低,老年人越早就寢就越易半夜醒來),年輕個案則因3C產品、社交媒體而傾向晚睡,這些都是須釐清,以避免作息干擾治療的情況。
 
系統A(維持arousal清醒的系統):此系統組成複雜,涉及腦幹的上行網狀活化系統(ARAS)、大腦的背外側前額葉皮質(DLPFC與心理學層面的執行功能如計畫、工作、記憶等相關)等。運用腦部正子斷層攝影(PET)的睡眠研究發現,入睡時健康對照組的前額葉在腦部構造中第一個「關燈」,而失眠組的相關部位則持續「亮燈」 可以這樣比喻:失眠者為了好入睡關掉寢室的燈,卻關不掉腦內的「燈」,所以若要晚上好睡,就必須要每天都能讓維持清醒的系統順利「關燈」,這意謂要讓思慮煩惱遠離。因此若要順利進入睡眠狀況,就要懂得「關燈」,原則在訓練自我放鬆,可利用的方式很多,包括腹式呼吸(diaphragmatic breathing)/正念療法(meditation)、泡澡(水療)等,只要在放鬆情況下合併服藥,效果也比較好。
(整理/鍾碧芳)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