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期
出刊日:2014-10-15
返回上一層腸道要健康,壞菌應該愈少愈好?!
人體腸道內有上百兆隻細菌,目前了解的僅是其中一小部分,且所謂的好菌壞菌也很難定義。對於腸道健康來說,重點不在好壞菌,而是如何維持好、壞菌的平衡。
諮詢∕楊宏志(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科助理教授)、
粘曉菁(本會副執行長、臺大醫院家醫部兼任主治醫師)
撰稿∕張雅雯、曾宇婷
23歲的思文,平時腸胃就不太好,動不動就拉肚子。最近畢業季即將到來,更有參加不完的餐會,自助餐、麻辣鍋、日式、西式料理等。某日聚會回來,夜裡肚子一陣一陣的劇痛還出現嘔吐、腹瀉、冒冷汗等症狀。朋友建議他平時可以多吃些益生菌改善腸道健康,但是他上網查資料又看到有醫師對益生菌的療效存疑,不知該如何是好?
許多人腸胃不好,常拉肚子,就會想到是否是腸道內壞菌過多?其實腸道細菌是很複雜的生態,拉肚子也並非都是腸道菌的問題。
一般人認為細菌上身會致病,不過在腸道卻是例外,腸道原本就存在很多細菌,因此又叫腸道共生菌,總數約有
一百兆隻,菌量隨著分布在不同的腸胃道位置而有所不同:
在小腸前段的空腸(jejunum)中,每克的腸道內容物中有100~1,000隻細菌;而小腸末端的迴腸(ileum)中,每公克約有10 7 -10 8隻細菌;在大腸前端的升結腸中,則每克約有1011隻細菌。
腸道菌與人體共存扮演重要角色
腸道菌負責人體很多功能,包括養分吸收、維生素的製造、免疫功能、膽汁分解、脂肪代謝,腸道菌都扮演重要角色,被比喻就像「另一個器官」。
腸道存在這麼多細菌卻不會致病,主因是腸道菌與人體有一個共生生態體系,絕大多數腸道菌不會誘發太強的免疫反應,也侷限生存在腸道內,不會穿過腸黏膜、去了不該去的地方。
腸道的免疫系統很特殊,像我們每天吃食物有很多蛋白質,人體對於不是身體的蛋白質會產生免疫反應、也就是過敏,但為什麼不會一吃食物就產生?這是因為腸道免疫系統會對腸道常見的抗原產生耐受性,對腸道共生菌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可以安然存在。
人體中有超過2,000 種以上的細菌,絕大多數是存在於胃腸道中,但這其中只有約100 多種屬於已知的細菌,所以大部分的細菌在腸道中的作用並不清楚。透過最新的基因體定序的技術,目前已經可以分析腸道菌的種類,主要分為兩大類共生菌:Firmicute(厚壁菌門,約占60-70%)及Bacteroidete(擬桿菌門,約占 30 ~ 40%)。這兩大類細菌就占了腸道菌的九成, 另外有少數的Proteobacteria(變形菌門)、Actinobacteria(放線菌)、Fusobacteria (梭菌)以及 Verrucomicrobia(疣微菌門)。
腸道菌種不平衡恐致病
目前對於腸道菌有三大熱門研究主題,第一是探討與腸道疾病的關係。有個特殊疾病叫「發炎性大腸炎病」,主要有「克隆氏症」以及「潰瘍性大腸炎」兩種。透過老鼠實驗發現,若把腸道菌清除就不會產生這種疾病,可見腸道菌在這個疾病扮演重要角色,但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會產生這樣的病症,所以重點不單純在於腸道內有沒有細菌,而是跟腸道菌的不平衡有關。
第二熱門研究主題則認為腸道菌跟肥胖和代謝性疾病 (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胰島素阻抗等)有關。目前推論的致病機轉可能和腸內菌種的多樣性變低,也就是腸道菌的不平衡,會產生較多的脂多醣 (細菌產生的內毒素 ),同時腸道屏障受損,導致個體產生低程度的發炎反應,進而刺激肥胖細胞反應,造成脂肪堆積。而此低程度發炎反應也造成胰島素阻抗,引發許多代謝性疾病。
第三則是與其他器官的免疫系統相關,比如跟過敏或氣喘有關。最近的研究指出,在過敏或氣喘的病人中,其腸道菌叢的組成,與健康人有所不同。而且,在剛出生的時候,腸道菌叢的建立,與日後是否發生過敏或氣喘可能有關。此外,研究發現不平衡的腸道菌也會增加息肉產生,因此包括大腸癌等,目前也被認為跟腸道菌的不平衡有關。
正常來說,腸道菌可保護腸道不受外來病原菌侵擾,這是因為腸內菌和細菌有競爭關係,因此腸道菌叢多樣性高達到平衡狀態,對人體有害的壞菌就不容易增生。臨床上有一種特殊狀況,可能導致腸道菌不平衡而引發疾病,「偽膜性大腸炎」就是一例。
腸道菌叢應共生平衡
腸道菌無法逐一歸類哪隻是壞菌或是好菌,也沒有方法只殺掉所謂的壞菌,所以重點是講究腸道菌是否達到「共生平衡」的狀態,當菌叢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會產生健康問題。
殺掉所謂的壞菌,所以重點是講究腸道菌是否達到「共生平衡」的狀態,當菌叢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會產生健康問題。
偽膜性大腸炎腸道菌不平衡引起
有些患者因為病情需要長期使用抗生素治療,導致困難梭狀桿菌(Clostridium ifficile)數量相對增加。它也是一種腸道菌,但平時不會長特別多,然而當抗生素殺掉其他腸道菌,它卻相對容易生存下來,這種獨大情形導致大腸發炎、黏膜脫落。當長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出現伴隨惡臭的腹瀉,發燒與腹痛等症狀,就應考量是否引發「偽膜性大腸炎」。
這類患者當腸道內菌叢自行恢復平衡後即可痊癒,然而有些人的大腸可能持續慢性發炎。 2013年《新英格蘭雜誌》有一篇對偽膜性大腸炎的治療研究,是將健康人的大便處理過,保留裡面的腸內菌,再用灌流的方式灌注到患者的十二指腸,用這樣的方式重建腸道菌的菌叢,發現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在16 個接受灌流的病人,有15 個人(93.7%)痊癒;而接受傳統抗生素(萬古黴素) 治療的病人, 只有31%的人痊癒。
腸道菌難分好壞菌叢生態平衡才重要
雖然有些益生菌的廣告會強調腸道內好菌應該愈多愈好,壞菌應該愈少愈好,但其實腸道菌無法逐一歸類哪隻是壞菌或是好菌,也沒有方法只殺掉所謂的壞菌,所以重點是講究腸道菌是否達到「共生平衡」的狀態,當菌叢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會產生健康問題。
哪些因素會影響腸道菌叢的平衡?已知包括飲食、生活型態、年齡都會影響。但什麼狀態叫健康的菌叢或有病的菌叢?目前仍缺乏明確的定義。研究困難度在於細菌總數那麼多,但多數腸道菌是無法在體外培養出來,無法一窺全貌。不過受惠於技術進步,現在有「次世代定序」的方式,一次可研究大量甚至上百萬隻細菌,未來有機會研究整個菌叢生態,並逐漸解開腸道菌如何影響宿主的健康與疾病。
其實,腸道菌叢生態是動態變化,隨飲食、年齡而有改變。不過變動速度不會太快,比如今天和一週後相對來說是穩定的,但6 歲兒童和60 歲銀髮族就會有差別。菌叢生態有很大的緩衝能力,若在短時間內產生劇烈變化,可能是產生嚴重疾病或是使用抗生素導致細菌全被清除掉。
乳酸菌 常見益生菌
有些腸道菌可透過外在補充,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也就是所謂的「益生菌」。世界衛生組織對益生菌的定義,是指特定活的微生物,當給予人(宿主)足夠的量,可以改善腸道微生物平衡,進而改善健康。舉例來說,益生菌能夠改善身體代謝性相關疾病的好處如下:
- 改善醣類與脂肪的代謝( 如: 降低血脂、改善脂肪肝、增加胰島素敏感性、增加血糖耐受性)
- 提升身體代謝( 如: 增加肌肉、降低脂肪、減輕體重、減少食慾)
- 降低發炎反應( 如: 降低發炎、減少脂多醣內毒素產生、增加腸道屏障)
- 增加瘦素(leptin) 敏感性市面上常提到的益生菌主要是屬於乳酸菌,一般所稱「乳酸菌」,是指能利用碳水化合物進行發酵生產多量乳酸之細菌總稱。
目前被研究最多的益生菌主要有兩類: 乳酸桿菌(Lactobacilli spp.)和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spp., 又稱為比菲德氏菌)。最常被科學家用來測試的乳酸菌為嗜酸乳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即俗稱的A菌), 其次為凱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casei,即俗稱的C 菌),其他較常被測試的菌尚有雙歧桿菌(簡稱B 菌)其中有Bifido-bacterium lactis。另外還有保加利亞乳桿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嗜高溫鏈球菌(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t h e r m o - philus),這兩者是鮮乳製造成優酪乳過程中,必須添加的兩株乳酸菌,也是烘培業做為基底很重要的兩隻菌。
過去的研究曾提到乳酸菌對人體具有正面效益,功效包括:增進食品之營養品質、促進維生素合成及酵素產生、穩定腸道菌相並去除腸內病菌、產生抗菌物質增強宿主免疫力、降低膽固醇含量、降低大腸癌之風險、抑制腫瘤等。
但並非每一株乳酸菌皆具有前述功效,需分別獨立測試每一樣品及菌株,不能只借由相近之菌株來推估其功能。
從日常生活調整自然改善腸道菌叢
目前益生菌的研究有三大挑戰:最主要是缺乏大規模人體試驗,以獲得能增進人類健康的證據;且很多研究往往缺乏實驗結果的再現性與可靠性;此外,益生菌本身,在儲存及使用時,其穩定度與生物活性的控制,也是一大挑戰。
目前為止,美國FDA(食物藥品管理局)及歐洲的EFSA(歐洲食品安全管理局)並未通過任何宣稱有療效的益生菌,因此坊間都是把益生菌當食品攝取。
益生菌被視為可幫助改善腸道菌叢,但要吃下多少量可達到這樣的好處?有多少菌量可撐過胃酸的破壞而進入腸道內?由於沒有這些數據可供評估,因此對人體是否產生好處仍因人而異。
益生菌英文叫probiotics,市面上還有另一個東西叫益菌生prebiotics,兩者差別在於益生菌是活的細菌,益菌生是物質分子、也就是細菌分解過後的物質或能改變細菌生長的物質,兩者都被視為有潛力改善腸道菌叢的功能以促進健康。
益生菌或益菌生的療效不明確,但額外補充對人體也未見有害的報告,所以一般民眾當保健食品使用也未嘗不可。不過不建議花大錢購買,因為療效上沒有實質證據。與其積極補充益生菌,不如從少吃多動、健康的生活型態做起,自然改善腸道菌叢。此外,若是正在接受化療、或免疫缺乏的病患,就不適合吃這類活菌食品。
Q&A∕疑惑解除補給站
Q 口臭跟腸道細菌有關嗎?
A腸道細菌影響到口腔的機會不高,口臭跟口內菌比較有關,蛀牙、牙周病都跟口內菌有關,也會讓口臭變嚴重。有些人認為吃益生菌也能改變口內菌的菌叢,但這個論點缺乏科學證據,實務上也沒有必要這麼做,因為口內菌不同於腸道菌,直接將口內菌清除掉並不會影響健康,因此做口腔清潔清除口內菌,才是最快速且有效處理口臭的方式。
Q 從小讓孩子吃益生菌產品,這樣對腸胃健康比較好嗎?
A研究指出小孩的腸道菌菌叢,在兩歲後就穩定下來,之後會受到飲食等影響,因此若腸胃不好,應該先考量是否有疾病或飲食出了什麼問題。至於是否要補充益生菌?由於要吃多少益生菌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仍有待更多研究證實,因此加減補充當保健用無妨,但不必寄予像藥品般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