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期
出刊日:2012-07-15
返回上一層淺談C肝治療與憂鬱
C型肝炎目前已有藥物治療,但治療期間長達半年到一年,可能的副作用也包含對情緒的影響,形成類似憂鬱症的狀態,對患者來說會構成一定程度的負擔,因此,如何如實地面對這些情緒是很重要的。
撰稿╱ 許藝瀚 (台電聯合診所身心科主治醫師、前台大醫院精神科總醫師)
肝病是台灣的國病,早年A型肝炎、 B型肝炎盛行,而隨著時代進步,台灣的衛生環境改善,以及新生兒全面施打B型肝炎疫苗後,A型及B型肝炎的發生率得以較有效的被控制。反之,C型肝炎目前尚無有效疫苗,且單從血液的傳染力而言,C型肝炎比之B型肝炎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目前全台灣約有2~4%的民眾有 C型肝炎的帶原,在某些偏遠地區或特殊族群(如靜脈注射者)當中的比例甚至更高。慢性C型肝炎帶原者有 10~15%會演變成肝硬化,這當中每年又有約5%會形成肝癌。
雖然目前在C型肝炎的治療上已有大幅度的進展,但在長期追蹤、面對病情可能進展的不確定性時,對患者來說仍然會形成長期的心理影響。同時,目前最有效的藥物治療(長效型干擾素合併抗病毒藥物雷巴威林),治療期間也需要約6到12個月,而治療期間的可能副作用,也包含對情緒的影響,形成類似憂鬱症的狀態,對患者來說會構成一定程度的負擔。
慢性C型肝炎患者的心理負擔
慢性C型肝炎,如同高血壓及糖尿病,是一種需要長期追蹤的狀況。依據患者的病程、個性以及對C型肝炎帶原的認識的不同,對患者心理也會產生不一樣的影響。由於C型肝炎有演變成肝硬化以及肝癌的可能,患者不可避免地會因病情的無法預期性而引發焦慮,或者因生活品質及功能的影響而產生挫折感。因此,如何如實地面對這些情緒是很重要的。
有些患者傾向於否認自己對於疾病的焦慮,反之有些患者會因為對病程的認識不夠清楚而導致焦慮感被放大。事實上,如果過度地壓抑情緒,它並不會就此消失,反而可能會逐漸放大、或轉變成其他的情緒,例如變得煩躁易怒,甚至以生理的症狀呈現,例如產生失眠、食慾不振的現象等,對整體健康未必有利。
然而,如果任由焦慮的感覺瀰漫而沒有妥善的處理,一樣會造成生活品質的下降。如果我們預期一種慢性病是短期無法被改變的,那麼經由徹底地了解自己的疾病,給予它適當的關注,最終與它和平共存,是面對它最健康的態度。而不論是建構知識上的認識,或者是心理上的平衡,都是需要患者、家屬與醫療系統的共同合作,才有可能達成的。
干擾素與憂鬱症狀
近幾年的好消息之一是,C型肝炎已不再是完全無法治癒的疾病。部分C型肝炎患者能夠透過干擾素及抗病毒藥物雷巴威林的治療有效地清除肝臟中的病毒。然而,這些治療並非完全沒有副作用。
干擾素有可能會對腦部產生短期的影響,產生類似憂鬱的症狀。研究顯示,干擾素影響的可能面向包括了憂鬱、焦慮、認知功能下降、以及神經維生系統症狀(neurovegetative symptoms,包括睡眠、食慾、活力的調節)等等,影響層面不可謂不廣泛。這是因為干擾素會造成腦中發炎物質「介白素(interleukin)」的濃度上升,且影響腦中「血清素(serotonin)」的平衡,從而導致了這些心智症狀的發生。
絕大部分接受治療的患者,在停用干擾素後,這些症狀會自行消失,但由於半年至一年的治療期間並不算短,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目前已有許多研究,將一般治療憂鬱症的用藥「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導入C型肝炎治療的療程中。經研究實證,在改善憂鬱情緒的部份是有效的,並且隨著肝炎治療的期間結束,這些抗憂鬱劑也可以停止使用,並不需要長期維持治療。
好心肝、好心情
肝炎如果能夠早期發現及治療追蹤,對保障患者的生活品質及身體健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一旦確認遭到感染或慢性帶原,能夠建立正確的認識以及健康的態度,也一樣會為最佳的預後創造有利條件。目前C型肝炎已經發展出有效的治療藥物,且療程中影響情緒的副作用也能更有效地被控制。因此,在面對C 型肝炎病毒時,我們確實具備了客觀的、樂觀的理由,來處理這個潛藏在肝臟中的不速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