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91期

出刊日:2020-07-15

返回上一層

類風濕性關節炎5問 許秉寧教授 專業解答

好心肝門診中心免疫風濕科特聘教授
臺大醫院內科部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
臺大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及內科教授
醫學專長:免疫風濕疾病
 
Q1 什麼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其他關節炎有何差異? 
A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免疫風濕科門診中很常見的病症,不過,很多人會把它跟風濕性關節炎搞混,其實風濕性關節炎多是因為軟組織或肌肉肌腱發炎,時間久了就形成俗稱風濕關節炎的症狀,亦即,在天氣變化下及濕冷時會經常發作,因此又有「氣象台」之稱,但通常只有酸痛症狀,不太會造成關節的破壞或變形。

至於退化性關節炎則是因為關節老化,一般與關節的使用不當或過度使用有關,常見於年長者,發生部位以手指關節居多,其次為須負重的關節如膝關節、腰椎等也很常見,其他肩頸關節如五十肩等,也是屬於退化性關節炎。

而類風濕性關節炎比較麻煩的是,症狀雖然像風濕,但關節發炎反應會持續不斷的進行,最後會導致關節的變形。因此,相對之下,比風濕性關節炎嚴重許多。一般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免疫性發炎有關,但發生原因不明;從影像學上可見,在關節腔內有滑液囊的膜上面出現免疫反應,可能是發生自體免疫反應,等到發炎持續進行,逐漸地,發炎組織變厚增生後就產生關節腫脹,時間久了後,發炎組織會把關節結構破壞而導致變形。 

Q2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好發族群?會有什麼症狀?
從經驗上來看,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女性,年齡約40歲以上,發生原因不明。早期症狀好發於手部,且多是從手指小關節開始。特別的是,會有早晨僵硬疼痛的症狀(晨僵),但通常過了半小時後就會逐漸好轉。但隨著發炎情況日益嚴重,漸漸地,關節發炎的紅腫熱痛狀況會延伸到全身其他各個關節,包括手腕、手肘,甚至膝蓋、腳踝等,更嚴重時,還會產生關節外症狀,如肺部、心臟、眼睛等都有影響。

Q3 類風濕性關節炎若出現關節變形,可能經由治療恢復嗎?
A
類風濕性關節炎持續進行下去,最終會出現晚期的關節變形變化,最典型的關節變形變化特色為手指呈現「天鵝頸狀變形」,這種變形是屬於不可逆的,典型的案例例如已故作家杏林子(劉俠),甚至從著名畫像中也可觀察到雷諾瓦等名畫家都有類似的症狀,只是當時沒有這樣的檢驗技術可以診斷。

過去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通常是先使用消炎藥物加上免疫製劑和類固醇,將發炎降到最低,之後再慢慢調整用藥,但這只能減緩症狀,無法完全控制病情。直到最近十多年來,生物製劑上市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已經全部改觀,運用標靶治療方式,透過單株抗體類藥物,消除患者體內某些引致發炎的致病因子,能快速舒緩關節腫脹與疼痛,對於原本難以治療的關節破壞,也能阻斷其惡化。

Q4 類風濕性關節炎需要一輩子用藥嗎?
A
現在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已經有很多選擇,且能根據個人情況做不同的治療計畫,都能控制得相當穩定,但終究無法使其完全痊癒,一旦不吃藥,可能又會復發,復發後的治療也將更為棘手。因此建議,若出現類似風濕症狀時,必須及早診斷,可簡單透過抽血檢驗來判斷是否罹患此病。

Q5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生活、飲食應注意哪些事項?
既然類風濕性關節炎屬免疫疾病,發作與否也與免疫力有關,目前所知會誘發的原因包括感染、紫外線、溫濕度、荷爾蒙變化、壓力、菸酒等。因此建議要適度休息、生活作息要正常,若確診更要定期回診、規律服藥。

此外,有患者誤以為免疫疾病可透過進補方式來提升免疫力,其實不然,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免疫力失調,也就是自體免疫力錯亂攻擊到自己,若又亂補,恐怕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尤其是處於發炎期間更得留意,反而是按時用藥才更加有效。

(整理/鍾碧芳)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