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期
出刊日:2016-01-15
返回上一層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讓人消瘦?
前陣子媒體報導歌手小剛因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引發胃潰瘍而瘦成「紙片人」,兩者因果關係在醫學上並未有定論,不過,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確實不容忽視,嚴重的話還可能引發胃癌!
諮詢╱吳明賢(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醫學系特聘教授兼主任)
撰稿╱梁惠雯
在兩岸歌壇佔有一席之地的周傳雄(小剛)過去曾經一度胖到80公斤,近年體重直直落,甚至一度瘦到只有49公斤,幾成紙片人。有媒體報導指稱小剛是因為「幽門螺旋桿菌」引起胃潰瘍,因為幽菌超標失衡,所以身體免疫系統受損,吃什麼都不吸收而導致暴瘦。不過這個說法其實只有一半正確。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會引起胃潰瘍、慢性胃發炎及胃癌,30 多年前醫界進行消化道疾病研究時,即已證實細菌和慢性胃炎之間的相關性,而最早發現此菌的澳洲學者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與華倫(Robin Warren)也因此在2005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表彰其貢獻。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不一定會瘦
但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體重變化之間的關係,目前並無法確定其因果,因為罹患胃潰瘍的人,不一定會瘦,也有些人會變胖。過去曾有研究指出,慢性胃炎嚴重的時候,因影響到飢餓素(ghrelin,一種人體荷爾蒙)分泌,會導致食慾不佳而變瘦,但也有報告並不支持此一說法,因此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和體重間的關連性,目前醫界仍有爭議,尚無定論。
此外,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也不會造成「身體免疫系統受損」。所以若患者暴瘦,可能不單單只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問題,或許還合併有其他因素,例如壓力大時容易出現的「腸躁症或其它胃腸不舒服,導致食慾變差」,或是三餐不定時等問題。
主要存在胃裡 半數國人帶菌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螺旋狀、具有鞭毛的細菌,主要存在胃裡,有時在腸道、糞便,或是口腔裡的牙菌斑裡也可能發現。它離開人體就無法存活太久,但是卻可以生存在胃裡高度的酸性環境中,國人帶菌率很高,是台灣最常見的慢性細菌感染疾病。
1993年的一項調查指出,台灣民眾約有50%的成人帶菌,並有顯著的城鄉差異,鄉村感染率約60~70%、城市約30%~40%。近年來,隨著衛生環境的改善、飲食習慣的改變,以及「除菌計畫」的推動等,使感染率明顯下降,例如臺北市民的帶菌率即已降至30%左右。
由於幽門螺旋桿菌主要是經口傳染,和個人衛生習慣息息相關,因此在有共食習慣的亞洲國家盛行率較高,這也和亞洲地區胃癌及胃潰瘍患者較多的情況不謀而合。幸而隨著飲食及衛生習慣的改變,目前年輕世代的感染率已下降許多,互相傳染的機率也隨之減少。
8 成無症狀 潛藏致病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患者,大多數是小時候即遭到感染,直到成年後,出現消化不良、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此類約佔15%)等症狀,甚至是胃癌(約佔1~2%)時,才被檢查出來,其餘8成的人雖無症狀,卻可能潛藏日後病變的風險。
抗生素可有效除菌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唯一的治療方式,就是使用抗生素除菌,否則將一輩子帶菌,潛藏致病危機。抗生素除菌療法是給予患者口服抗生素藥物1至2週,待停藥4 至6週後,再做吹氣或糞便抗原複檢,以確認是否已無細菌,此階段的除菌率約可達70~90%。
倘若受到抗藥性影響而未能除菌成功,則會再給其他種類的抗生素進行第二線治療,同樣也是口服1至2週後做檢驗。一般而言,到了第二線治療時合併二次治療成績,已可達96%的除菌率。
和中國、日本、韓國等相較,台灣民眾的抗藥性算低,因此使用抗生素療法的成效不錯,但是必須注意的是病患服藥的順從性,由於每次用藥可能會合併2~3 種抗生素做治療,倘若沒有遵照醫囑按時服藥,就可能會產生抗藥性問題,影響治療效果。
對於在接受除菌治療的民眾,不需忌口,甚至可補充一些益生菌,幫助減少腹瀉等副作用,提高醫囑順從性、提高除菌成功率,不過只能夠作為治療上的輔助,不能單獨使用或是替代抗生素藥物來除菌。
馬祖成人除菌後胃癌減少25%
胃癌發生率高居世界第一的日本,在2013年開始推動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均可由健保給付之除菌計畫,而台灣由於考量經濟成本的情況下,目前未全面實施。不過,臺大醫院與臺大公衛學院合作,於2004年開始在馬祖執行「胃癌及胃腸幽門螺旋桿菌易引發潰瘍疾病防治計畫」(針對20 歲以上成人),因為馬祖居民的胃癌發生率及死亡率均為台灣本島3倍。此一計畫10 年來共做了4次吹氣篩檢幽菌及抗生素除菌治療,成功將馬祖人的帶菌率從6 成降至1成4,胃癌減少2成5,顯示「篩檢+除菌治療」的高度功效。
胃癌高危險群
可考慮做幽門螺旋桿菌篩檢
國內目前並未推動全面篩檢幽門螺旋桿菌。就預防胃癌而言,30歲以上又是高危險群者,可考慮自費篩檢,像是曾有胃癌、消化性潰瘍病史者、有上消化道症狀(肚臍以上部位脹、痛、消化不良等)者,或是有上述疾病相關家族史的民眾。之所以建議30歲,是因此年齡除菌效果最好(可達99%),40歲以上也可以,只是除菌效果稍差(約97%)。
篩檢方式建議採用糞便抗原測定法或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篩檢後若發現感染,可進行除菌治療,避免未來致病。
幽門螺旋桿菌經口傳染 注意飲食衛生
幽門螺旋桿菌主要是經由不乾淨的飲水、食物、唾液,或是病人的嘔吐物等傳染,日常生活中不太可能完全杜絕,尤其是家庭內的傳染率極高,在預防及治療性疫苗研發出來之前,只能靠多洗手,且使用公筷母匙、不要共食來防範。
幽門螺旋桿菌的檢驗方式
當檢驗發現有活菌時,即需做進一步治療,因為除了會造成急性感染及消化不良等症狀外,較令人擔心的是形成「慢性感染」,可能在20 年後會出現厲害的胃發炎,或演變為胃潰瘍或胃癌。
侵入性
內視鏡(胃鏡)切片:
可以直接透過組織學檢查,來得知是否感染幽門桿菌。雖屬於「侵入性」,但好處是可以同時以內視鏡瞭解目前患者的病況,包括是否有胃癌、胃潰瘍或是胃部發炎的程度等;另外若有抗藥性的患者,可以進行細菌培養。
非侵入性
1糞便抗原測定法:
利用酵素免疫分析法,偵測糞便中的幽門桿菌抗原。僅需採集糞便,簡易安全,適合大規模篩檢。
2血清抗體測定法:
以抽血方式,測定血清中是否有幽門桿菌抗體,但較難判定目前是否仍為帶菌者,或僅只是感染過而產生的抗體,還需搭配其他檢查才能確診。
3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
為醫院最常用來偵測幽門桿菌的方法,受檢者把含有碳十三的尿素喝入胃內,若有細菌存在,其尿素酶可將尿素轉變成氨和二氧化碳,因此,只要測定病患呼氣中的碳十三量,即可確認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是一種螺旋狀、具有鞭毛的細菌,主要存在胃裡,有時在腸道、糞便,或是口腔裡的牙菌斑裡也可能發現。
Q&A/疑惑解除補給站
Q因為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消化性潰瘍,可以根治嗎?
A有機會根治。幽門螺旋桿菌的寄生使得消化道壁發炎,並且降低黏膜的保護力,導致潰瘍。根據國內外長期追蹤的研究報告顯示,在治療十二指腸潰瘍且合併消除幽門螺旋桿菌後,可以讓潰瘍復發率降低,胃潰瘍的情況也是如此。
只要能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潰瘍再發率就會下降。因其治療效益高,目前國內對於潰瘍又合併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患者,其除菌治療費用也已納入健保給付。
Q有胃痛困擾,做了胃鏡檢查沒有特殊發現,需要進一步做幽門螺旋桿菌檢查嗎?健保有給付嗎?
A雖然健保不給付,但仍建議做幽門螺旋桿菌檢查及除菌治療,一方面可預防未來演變成潰瘍和胃癌,二來消化不良的症狀也可獲得改善。
Q幽門螺旋桿菌治療後,還會復發嗎?
A一旦成功根除,不會復發,但是仍有再被感染的機會。因此建議要維持公筷母匙的健康飲食習慣。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期待創下「根除肝病」的金氏紀錄!
- 【看新聞學保肝】《自由時報》創辦人 林榮三膽管癌病逝
- 【看新聞學保肝】《科學月刊》創辦人 林孝信肝癌病逝
- 肝癌電燒治療 適用範圍日廣
- 質子治療精準殲滅癌細胞
- 切除肝癌,該選擇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嗎?
- 晚期肝癌另一希望:肝動脈灌注化療
- 代償性肝硬化「逆轉」不是夢
- 非侵入性的肝硬化檢查新發展
- 肝炎病毒的基因型 會影響治療效果?
- 肝臟也會化膿、感染!
- 保肝要明是非、懂真相
- 演藝圈有大小S,肝臟也有8S?
- 止瀉藥,別亂用!8問題釐清迷思!
- 肝爹信箱 有問必答
- 好心肝志工團隊榮獲志工團隊楷模獎
- 根除肝病.彩色人生 免費《千人腹部超音波》7小時2,434人篩檢
- 歲末送暖 視障、燒燙傷朋友 保肝樂開懷
- 救救肝苦人 2016持續照顧偏鄉! 2015年保肝篩檢場次、人次再創新高!
- 醫療行腳 昔日反攻跳板 今日保肝先驅 保肝列車前進金門離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