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影音肝病資訊

B肝病毒為何難纏?DNA病毒作祟

返回上一層
B肝與C肝都是「國病」,C肝全口服新藥可帶來99%的高治癒率,讓B肝患者羨慕不已,因為目前除了事先打疫苗可預防B肝外,一旦成為B肝帶原者,基本上只能抑制B肝病毒複製,無法根除B肝病毒。
 
臺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科副教授楊宏志,在接受《好心肝》會刊諮詢時表示,究其根本,B肝是DNA(去氧核醣核酸)病毒,C肝是RNA(核糖核酸)病毒,RNA病毒的特性是只要用藥物壓制一段時間,多半就會自行消失;DNA病毒就難纏得多,B肝病毒與HIV(愛滋)病毒(附註: HIV雖然是RNA病毒,但是感染細胞後,RNA會被轉成DNA鑲嵌到宿主染色體中)都屬於這類病毒,一旦感染到,病毒就會躲在體內伺機而動。
 
雖然B肝病毒基因體很小,只有3000多個核苷酸,在目前已知的人類的DNA病毒屬於非常小的一種,不過,對付起來仍然困難重重。
 
現在治療B肝主要有兩類藥物,一是「口服抗病毒藥物」,屬核苷酸類似物,作用在於抑制病毒的複製,每天吃一顆;另一種是「長效型干擾素」,是具有多種功能的活性蛋白質,有壓制病毒複製、抗病毒的效果,也有提升免疫力功效,一週打一次即可。
 
口服抗病毒藥物方便、服藥順從性高,絕大多數病人在規律服藥的情況之下,都可以達到在血液中檢測不到病毒的結果;但即便如此,肝臟裡面還會躲藏著具有複製能力的B肝病毒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一旦停藥後,病毒有9成的機會再開始旺盛複製,有一半的患者必須再吃藥壓制。
 
臨床上曾有病人口服抗病毒藥物超過10年,服藥期間血中測不到病毒,一停藥仍復發,相當頭痛。
 
而長效型干擾素的缺點是副作用較大,特別是開始治療的前1至2個月最明顯,患者可能出現掉髮、發燒、嘴破等不適症狀,有約一成到一成五的病人會有嚴重副作用,且多數病人不愛打針,所以接受度較低。不同於口服藥治療期間往往很長,干擾素治療期間固定(一年),且達到B肝表面抗原消失的比例較口服抗病毒藥物高,可達5%,口服藥大約只有1%。醫界一般建議,如果身體狀況許可,可以先採用干擾素治療,不只治療期間固定,且能一拚較高的表面抗原消失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