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94期

出刊日:2021-04-15

返回上一層

大腸息肉5問 梁耀龍醫師專業解答

梁耀龍醫師
好心肝門診中心肝膽腸胃科專任主治醫師
臺大醫院內科部兼任主治醫師
前西園醫院內視鏡中心主任
前永越健康管理中心健檢組主任
醫學專長:一般內科及肝膽腸胃疾病、胃鏡及大腸鏡檢查及息肉切除治療
 
整理/鍾碧芳

Q:為什麼大腸會長息肉?跟飲食、體質有關嗎?可以預防嗎?
A:任何人的大腸都有可能會長息肉,尤其是年過50之後,若體重過重、缺乏運動,或有抽菸、喝酒習慣,甚至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家族史,以及曾有腸道發炎性疾病如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等,都較容易長息肉。

大腸內含有好菌與壞菌,難免會有發炎現象,而發炎產生後內膜就容易增生,這個贅生物就是泛稱的息肉。理論上,大腸息肉雖然無法完全預防,但卻能經由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攝取足夠的鈣質與維生素D等,來減少息肉的發生或延緩息肉的增生速度。

Q:大腸息肉都會演變成大腸癌嗎?
A:大腸息肉不一定都會變成大腸癌,但有9成以上的大腸癌卻是由息肉演變而來的。一般所指的大腸息肉,是泛指黏膜下凸起的贅生物,大部分屬於良性的,但有些也會隨著時間慢慢演化成惡性腫瘤。

大腸息肉可分成非腫瘤性(non-neoplastic)及腫瘤性(neoplastic)兩種。非腫瘤性息肉也稱為新生瘤、贅生物,一般不會演變成大腸癌,例如增生性(hyperplatic)息肉、發炎性(inflammatory)息肉和錯構性(hamartomatous)息肉。

會演變為癌症的息肉就稱為腫瘤性息肉,分別是腺瘤(adenomas)及鋸齒狀(serrated)息肉,這兩種息肉長得越大,轉變成惡性的機率就越高。

大腸息肉通常不會有徵狀,所以必須透過大腸鏡檢查來篩檢才能知道有沒有長息肉,並且進一步施予切除術來達到預防大腸癌的目的。

Q:同一部位的息肉切除後,還會再長嗎?
A:理論上,息肉若切得乾淨,是不會在同一個位置上再長的。執行醫師通常會依據息肉的大小、位置與類型等選擇最適合的術式予以切除,包括切片鉗摘除術、息肉切除環切除術、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MR)或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等。

雖然切除後再長的機率很低,但礙於肉眼限制,機率低仍不可能完全是零,尤其是範圍太大、太廣,或細胞分化不良的息肉就容易復發。所以,息肉切除後仍要定期追蹤,追蹤的目的除了看傷口有無復發外,也能評估其他地方有沒有再長出其他息肉。

Q:我做大腸鏡發現息肉,醫師並未切除,為何同事也有息肉,做大腸鏡就同時切除了?
A:做大腸鏡的目的主要是想預防大腸癌,除了想找出已經是腫瘤性的息肉外,也希望透過切片抓到可能是大腸癌的病灶。因此,在檢查過程中,如果看到息肉一般都會同時切除,以達到預防大腸癌的目的。

但確實在某些情況下,是無法切除或不需要切除的。例如:息肉太多,在不可能全部切除下,只會針對比較大、有危險性的先切;或者是息肉太大,大到範圍看不清楚時也會評估後續的處置方式而暫不切除;而有明顯癌化的息肉,也不適合用內視鏡切除。

此外,有些如增生性息肉,或因為清腸不乾淨導致視野不足或有感染疑慮者,也會暫時不切,等下次清腸乾淨時再一併切除。而若短期內有無可避免的激烈運動或遠行時,因考量沒有足夠的休養時間,也不會急著做切除。再者,若正在服用抗凝血劑、抗血栓的藥物時,也建議先停藥才能切除。又或者,受檢者無法配合或並未獲得同意時,當然也不能切除。

要提醒的是,當遇到有息肉卻未被切除的情形,建議與醫師進一步諮詢,了解醫師的考量評估因素。

Q:大腸鏡應該多久做一次,才能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A:做大腸鏡的目的是要預防大腸癌,到底要多久做一次?其實沒有定論。由於每個人體質不同,檢查的品質也不一樣(例如腸道清潔程度、息肉偵測率、盲腸到達率等),仍要考量體質、病史、基因以及生活與飲食習慣等等大腸癌危險因子來決定追蹤的時間。

一般保守建議為:(1)腸道清潔不完整的必須1年內追蹤。(2)如果檢查後發現只有1至2顆息肉且都不超過1公分,可以3年後再檢查。(3)若有超過2個息肉或任1息肉超過1公分或有癌前病變的組織型態,必須1至2年內再追蹤檢查。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